[ 家訪 ] 找到一個光線無懈可擊的地方-台灣攝影師 Ricor 開放格局且明亮的家
望著高架橋上奔馳的車潮,攝影師 李廣 Ricor 的新住所,視野特別遼闊。這裡像是個佈置得宜的攝影棚,同時也是他的家、他的工作室。位在環河南路的高架橋邊,窗邊的日常景色,就是看台北城繁忙的起起落落。
Ricor 說自大學開始,他一連搬過「12」次家,而且什麼光怪陸離的搬家理由他都遇過,難纏的房東、老房被都更、室友生病、突如其來改裝⋯⋯等。而現在終於找到的這個長形四樓公寓,有著通透格局與絕佳採光,能讓他發揮佈置長才,也可用來好好創作。
天花、牆壁、地板,用大面積來創造風格
因為租屋多年也住過不少房子,以 Ricor 的經驗來說,他願意為了打算久居的投入成本來裝潢,所以這回在 Ricor 的精打細算下,購入不少大型傢俱,更在牆壁與天花做了改裝。以租屋常態來說,幾乎沒有人像他如此,但他是這樣回覆的:「我認為假設租期夠長,其實就可以打破『反正會搬走,什麼都先省起來』的觀念。以裝潢來舉例好了,不需要裝潢到很精細,但要抓到可以改變環境氛圍的要素,像我覺得天花板、牆壁、地板就很重要,這是一個空間中佔視覺面積最大的地方,所以我選擇用渲染的灰色做牆壁跟天花,地板是超耐磨的木紋。如果願意花錢在這些地方,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常見的全白牆壁,則必須靠其他物件來達到風格形成。」
Ricor說,他偏好找老房,一個是格局寬廣,另個是房租較便宜。他添購傢俱與裝潢大約花了三十萬,其中可帶走的物品約佔一半金額,若是租下五年,攤平約是一個月僅多兩千五的房租,對他來說這錢花得很值得。「事前跟房東溝通好裝潢方向,往後比較不會有爭議。」來自 Ricor 的溫馨提醒。
李廣特別鍾愛的日本老櫃
台式老木傢俱,可以用很久很久
看著滿室的老傢俱,李廣說道,他平時就愛收藏老件,無論是用在他個人的攝影棚萬鏡,或是自宅都一樣。「傢俱盡量買老的,也許一開始會花多一點錢,但應該也不會比 ikea 貴太多。我覺得新的傢俱樣式大同小異,老物對我來說比較有生活感跟故事,如果使用妥當、保養得宜,還可以用很久很久,也沒有什麼折舊的感覺。」
舉例來說,他在台北的唐青(Ricor 十分推薦)購入的兩個台灣早期的木製衣櫃,單價約在 3000-4000 元之間,且都是還不錯的木頭。購入老傢俱,雖然不一定會增值,不過也不易貶值,重點是實木耐用也能用得久,若是物件可以持續延續生命,也是環保與省錢的一種方式。
到處擺放著 Ricor 作品
相機收藏 火星塞陳列架
把小物上牆,同時是裝飾與節省空間的好方法
房內的老地磚 對李廣來說像是遇見珍寶
是住家,也是個攝影棚
Ricor 說,承租這裡的時候,他便設定這是專屬他的一人公寓,「一開始這裡全空,完全沒有隔間,所以我可以自行決定未來希望它長得樣子。因為我自住,除了睡眠之外,臥室沒有其他功能,小小的就可以。我的想像是,整個空間都是我的房間,只用了輕隔間劃分出工作區跟放床的地方,而且為了工作所需,我還是維持這房子的通透。」
他解釋,這空間的長度與高度是適合拍型錄的範圍,有些案子可以在家裡完成,而角落沙發處,現在也直接釘上他之前為了某個工作上顏料的木板,直接當作拍照背景使用了(隨時更換也行),他的家就是萬鏡之外的第二攝影棚。Ricor 補充,雖然對於夏天冷氣費來說,有隔間或許是比較經濟的做法。他的電費或許可觀,但採光是美到無懈可擊,在採訪拍攝時 Ricor 還特地叮嚀我們在傍晚四點至六點時抵達,因為那時的夏季陽光的角度是最漂亮的!
他最常待的地方是擺著電腦的工作桌,也是最喜歡的地方,第二工作桌則是用來做模型。一進門的中島長桌,原本應該規劃是陽台,冬天時他會坐在那邊泡茶,望著外面河濱公園的景致。剩下廚房與洗手間,Ricor 說目前待整理的,就屬這兩個地方。他希望還能在這兩處裝上他的收藏——老木門,以及把下廚的地方好好整頓一番。
主要工作區
第二工作區
對他而言,放得下床的臥室已足夠
冬天用來休憩的景觀第一排吧台區
臥室特別裝上的老門 浴室、廚房、臥室等機能空間,皆在房子後半部
採訪後記
位在房子最中央的沙袋,以及的啞鈴等健身器材,也讓我們好奇,在疫情之後,他變得熱衷健身嗎?Ricor 笑著說:「沙袋是有時候想動的時候會打一打。搬來這之後,因為臨近河濱,有時我會一路騎腳踏車往北前行,幾乎是連續用力一小時,一路暢通沒有紅燈騎到社子島。」
住過大直、住過天母、住過信義區邊陲、目前住在台北的舊城區,對租屋老手 Ricor 來說,房子實際所在位置其實不太重要,有個能讓他掌控主導權的空間,他必定還你一個更像雜誌型錄會出現的樣品美屋。
空間中掛著不少美燈
當夜幕低垂,點燈後空間表情又變的不太一樣了
左側較現代的沙發跟老桌椅擺起來毫不違和
了解更多 Ricor
一切都是為了讓畫面更迷人 – 攝影師 Ricor 的作品、寫真館以及創作思維
連日本人都想到這裡拍照 – 五個你該去萬鏡寫真館的理由
攝影|See Yu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