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從看展開始」重新看待人類與動植物關係—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一月精選展

成立於 2014 年,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透過社會文學、生態環境、電影藝術等貼近日常生活的策展視點切入,致力開拓並梳理當代藝術發展可能。追求「藝術與日常的共生共存」,除了透過藝廊空間、選品店、獨立書店及百貨專櫃等複合式場域,執行更具規模的系統展演,代理臺灣及海外藝術家參與國際博覽會,同時主辦「臺北藝術自由日 Taipei Free Art Fair」,廣納各地策展人及藝術家,企圖發起更多藝術意識,打造更適合藝術生存的環境。

《伊日藝術計劃》

2025 一月兩檔精選展覽

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 Anthrozoology

《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匯聚五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 台灣藝術家蔡咅璟、陳聖文與林冠吟,中國藝術家黃啟佑,以及印尼藝術家 M. Irfan,藉由繪畫、織品、攝影與錄像等不同媒介,從多角度審視人類如何與自然世界互動、影響並共生。

蔡咅璟的作品〈標本攝影術〉聚焦於台灣戰後博物館標本的遺失與荒廢。他試圖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這些曾經屬於帝國和科學體系的標本對話,讓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重拾自我,重新發聲。蔡咅璟以一種懸而未決的姿態,探索這些物種標本如何在歷史之外尋找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陳聖文則長期關注環境破壞與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傷害。本次展出作品〈人造免疫〉,他以溪水染料染色於纖維布料上,呈現水體因污染而變色的過程,象徵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糾纏和衝突。陳聖文的刺繡作品,不僅是對大地傷痕的直面,也是一次無聲的修補,讓觀者在當代的生態中與過去的自然進行對話。

林冠吟以浮雕形式探討都市與自然的交會,其作品源於疫情期間對植物生態的觀察,特別是鹿角蕨這類常見於都市陽台的植物。她藉由浮雕技法捕捉鹿角蕨的形態特徵,結合老屋拆下的窗框作為構圖的框景。這些窗框成為連結室內與室外的視窗,透過聚焦植物細節與外延環境,展現出在局促環境中對自然的渴望。

黃啟佑的繪畫作品則呈現了荒涼、孤寂的景觀,將山石、枯樹、仙鶴等元素孤立呈現,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氛圍。他的創作彷彿將不同時期的殘件與廢墟組合在一起,這些不完整的元素承載了時間的維度和記憶的功能,讓觀者在廢墟與自然的殘缺中感受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脆弱與美麗。

M. Irfan 的風景繪畫則帶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平和感。他以單一色彩描繪人類與自然的共存,無論是在野生還是馴化的背景中,畫中的人物呈現一種理想化、具現實比例的形象,將人類的多重身份與自然景觀交織在一起,尋找一種和諧共生的可能性。

本展覽透過五位藝術家的創作,邀請觀者重新審視人類與動植物的關係,並思考在當前全球環境挑戰中的角色和責任。每一件作品都呼喚著對自然界更深刻的理解與尊重,並引發對未來共生可能性的深思。

耿傑生:回到自然捲 Keng Chieh-Sheng: Rise Again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推出最新展覽「耿傑生:回到自然捲」。一塊木板與一株植物的差別是什麼?藝術家耿傑生將它們置於時間軸上重新審視,視其為同一種物質,卻分屬於無生命與有生命的兩端。他試圖探問:是否能讓線性的時間軸產生擾動,使物質回歸自然的本來狀態?

從木板到植物的過程,將木板雕刻成植物的形態,似乎只能模仿其外在的輪廓。但如果材料本身就是它原初的身體,透過將木板刨削成一層層的薄片,逆向地分解其曾經生長的過程,藝術家視此為對生命時間序列的解構。木板在這樣的拆解中獲得了新的流動空間,從僵硬的形態復甦為柔軟且可塑的狀態。然而,面對這成堆陌生的植物「殘軀」,又該如何復原或重新接近它們的本質?

為了讓植物重生,耿傑生開始反思植物與人類共享的環境——陽光、空氣、水和大地——如何作用於人類的身體。在這樣的相互了解中,他彷彿重新接上了「地氣」。雖然無法聲稱完全理解自然的真理,但他卻感受到了某種共存的聯繫。

「人類與動植物關係學」或「耿傑生:回到自然捲」目前正值展期,週末不妨到內湖走走,透過藝術家的視角,重新看待人與環境、動植物的關係。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一月特展
展期|2024.12.26-2025.01.25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新明路 86 巷 1 號
開放|週二至週六 14:00 – 19:00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