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UNCANNY FUTURE 未來不思議:忠泰集團副董事長李彥良 × EO 總編輯 Eric
超現實變成現實,現實變得不真實,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過去這段日子,Uncanny(編按:熟悉的陌生感)再貼切不過。如今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原本按下暫停鍵的生活步調是時候調整到暖身模式,替回歸尋常做好準備。究竟在Uncanny的世代下未來會是什麼樣貌?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層面因此將產生哪些影響?我們又該以哪樣的心態來因應時代的轉變?透過忠泰集團副董事長李彥良(Aaron)和EVERYDAY OBJECT總編輯邱維濤(Eric)的深度分享,或許你會比別人快一步獲得解答。
Q:疫情爆發至今,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只有戰爭,更面對著氣候變遷、通貨膨脹、經濟衰退 。這段時間中你們生活有什麼轉變?你們又如何看待現在的世界?
Eric:我是電影迷,對世界歷史也有相當大的興趣,戰爭、經濟蕭條自然是我會感興趣的電影題材,可是以前真的就是看電影,完全不會覺得跟自己有什麼關係,不過過去三年到現在,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從旁觀者的角色,變成舞台中央的主角。之前讀到伊拉克戰爭、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紀錄,因為通貨膨脹,物價一週比一週貴,如今當時的書面文字資料卻變成我們的現實生活,一切其實都很不真實。我想最大的轉變會是現在的心態已經調整到——「這個世界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太可能發生的事」狀態。
Aaron:對,那種不真實感是很強烈的,而且能很明顯看見儘管發展多麽先進的國家,面對這一切都是手足無措。以前我們看到非洲哪個國家發生事情,都會覺得離自己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跟自己的生活不太有關係,但過去三年全世界都同時在面對相同的一件事,疫情的不可預料,加上國際局勢的詭譎多變,再到你提到的民生經濟,坦白說在我這個年紀體驗到這些,內心的無力感更是強烈。
Eric:過去三年裡徹底將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事件體驗了一遍,以前我們會說這很超現實,沒想到如今那些超現實都成了現實,完全呼應本次的對談主題「Uncanny」。
Aaron:關於「Uncanny」我自己感受特別強烈的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那些關於戰爭、封城的新聞,既像是在看電影,卻又能感同身受。除了心態上的變化,由於宅在家的時間變長,開始會看一些以前從來不會看的東西,像是直播吃飯、窮遊、極簡露營的影音內容,我發現自己會開始看這一類的東西,原因在於它們都展現出沒有被過度包裝的生活樣貌,我也很常看考古、宇宙、量子物理題材的影片,疫情之後我特別對「生命」、「生存」、「生活」這三個詞有感。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滄海中的一粟,不管是直播吃飯、窮遊、極簡露營,都是一種實踐生活的作法。
Eric:沒想到你也跟我一樣!這段時間我迷上了散步題材的影片,就是有人拿著攝影器材在某個地方散步,片長有時長達 2 個小時,藉此一解旅行癮,另外我也會看韓國的阿珠媽(아줌마)煮辛拉麵的影片,我不曉得為什麼網路上會有那麼多煮泡麵的影片,一部接著一部看下去,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乍聽有點不正常,不過之所以會看起以前絕不會看的題材,不外乎是想透過那些不認識的人「代理」自己對異地、旅行的嚮往。
Q: 那除了疫情期間開始看以前不會看的影片,你們還有發展出其他新的興趣嗎?或是特別想分享的品牌、商業案例、創作者或事物?
Aaron:疫情以來忠泰美術館前後共推出了4個展覽,分別是《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挑戰—安藤忠雄展》、以及《感知現場》,不管是展出內容、策展時程、製作成本,或多或少都有受到疫情影響,不過都還在團隊能掌控的範圍,挑戰比較大的會是預計明年於大直開幕的商場空間,雖然目前招商進度還算順利,不過由我們自己操刀的全新餐飲空間就有8個[2] [3] ,每一個都是從零開始,設定要賣什麼類型的餐點、店名要叫什麼名字,光這樣就已經足夠忙的,再加上和有心推廣旱雪運動的年輕團隊共同合作,克服天候限制,嘗試在商場裡導入大型滑雪模擬設備,開設一座結合溜冰、滑雪的空間,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事實是從硬體到軟體前前後後,我們不知討論過多少回,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事務,都稱得上是「Uncanny」的新嘗試。
像是想重現日本滑雪場有過的體驗,讓人能在溜冰、滑雪後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咖哩飯,有了這樣的念頭後,接著便是構思怎麼做出好吃的咖哩飯、店名該叫什麼,可以想成基本上就是整間店從零開始做,又譬如我也想在商場裡開一間賣海鮮丼、關東煮的酒吧,呼應《黃帝內經》裡的那句「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關東煮鍋裡放的是山上種的芋頭、馬鈴薯、蘿蔔,海鮮丼裡則是來自水生的魚蝦蟹,我就取了「煮山川」這名字。
Eric:我這段時間變得較少出門,加上活在現代真的是有一點辛苦,所以有點想要逃避。所以我過去一年多,花了很多時間上網標 60-80 年代的雜誌,在家一邊翻閱一邊幻想是那個年代的人,暫時抽離現實生活,偶爾雜誌裡會有一些書籤,或是雜誌擁有者閱讀後寫在上頭的眉批,這些體驗使我甚至會想像標到的雜誌會不會是某個人的遺物。對於做媒體的人來說,很多事都是需要親身體驗,但因為疫情,我不能再用過去習慣的方式來獲得體驗,只能透過第三方來間接體驗,反倒花了很多時間去做過去不會做的事情,那是一種很特殊很神奇、很Uncanny的經驗。
Q: 如果要認真去談「Uncanny」這個詞彙,你們會如何定義它?你們人生裡有做過什麼Uncanny的事?
Aaron:我對這個字沒有太過嚴謹的定義。我很期待生活當中的驚喜和驚奇,也明白驚喜、驚奇多少會伴隨著不可預期、訝異,可對我來講,基本上還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是較為正向的情緒或氛圍。要說做過什麼算得上Uncanny的事,大多都是喝嗨後的行為,有好玩的也有特別怪的,一下子想不出該講哪個好。
Eric:如果要我下個定義會是:「很奇怪但又有點喜歡」。由於疫情,我覺得這幾年很妙,過去不敢拿到檯面上、內心深處的欲望,反而變得不再避諱,也不介意被別人知道,以交友軟體的多元盛行為例,以前會覺得上交友軟體就等於告訴別人自己想要找交往對象,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甚至還衍伸出付費才能看到對方長相的玩法,這樣的發展跟剛剛提到的「超現實變現實」一樣,尤其對從事媒體內容製作的我來說,比起百分之百絕對正面,很多時候展現出缺點,或是跳脫既定框架的人事物反而更吸引人。
Q:忠泰集團與EVERYDAY OBJECT同時都有媒體並跨足生活零售領域,當初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對於未來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期待?
Eric:我喜歡寫東西也喜歡捕捉影像,打造一個跟生活風格有關的品牌一直是我很想做的事。起初創立EVERYDAY OBJECT,我的想法是先用好的內容引起大家的注意,有眼球有流量後,自然會有人固定關注我們在做些什麼,就這樣不知不覺做了也快10年,如今除了自媒體的內容,現在也會舉辦實體活動,更開發起自有品牌商品,等於是以「策展」的方式和讀者們溝通。與其說現在的EVERYDAY OBJECT是自媒體,我認為我們反而更像是全方位的品牌,讀者們不僅能透過文字,也能從活動、品牌商品領略到我們想傳遞出的訊息,我很喜歡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做的事就像是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那樣,把觀念悄悄植入讀者的腦袋,等著它慢慢蔓延發酵,每回只要聽到讀者跟我說明白我們想要傳達的,就會覺得自己很努力在做的事是值得的。
Aaron:我覺得EVERYDAY OBJECT真的不簡單,通常都是媒體、商品分開來做,單純做好一件都算不容易了,複合式的思維需要的是更宏觀的視角,就像忠泰集團本業是房地產,但我們做的卻不只是房地產,而是和房子生活週期相關的一切,於是我們做室內設計、開發生活用品、賣花也賣咖啡,再後來更衍伸到藝術文化,由生活週期橫跨到美學維度。我們也曾想過經由自媒體來佈局,但我非常明白這是相當需要Sense、耗費人力的作法,也有可能侷限住品牌的發展,最終的想法是把我們定位成生活美學平台的建構者,不管是明日聚落、明日誌這樣的自有媒體,還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忠泰美術館,甚至是像剛講到明年即將問世的商場,透過不受限的多元思維,把具潛力的優秀創作者、優質品牌聚合在一起,在被看見之餘,也看到平台上的其他人和品牌,他們也許可以合作,也或許會相互競爭,但至少是良性競爭,我認為接下來台灣需要更多這種型態的平台,創造出更多這樣類型的格局。
Eric:有意提供新銳品牌或年輕一輩創作者平台的基金會不在少數,但它們不像忠泰集團,儘管它們也有資源,但它們沒有忠泰集團的美學視野跟品味,如果只是單純給予被看見的機會,我認為意義並不大,重要的是需要能夠延續,創造出更多合作或良性競爭。
Aaron:我覺得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夥伴關係。忠泰集團有時也會和較大型的場館合作,如果過程中對方是站在指導者而非合作夥伴的立場,其實很難會真正了解彼此需要什麼、該如何開啟合作。我希望我們的團隊都是為了成就共同合作的夥伴,盡可能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跟協助,落實他們的想望。
Eric: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相比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或是忠泰集團,「Uncanny」是更為趨近生活、消費者市場的品牌?
Aaron:是的,我們是這樣規劃,並要更清楚我們的位置與角色;我希望我們的團隊是成就各種創意,讓有創意的人可以把他的想法落實。
Q: 近兩年虛擬世界成為了生活「新現實」,身處「虛實整合」的現在,你們覺得虛擬體驗未來又會是怎樣的發展?
Eric:身為電影宅的我對這件事相當有感的是電影拍攝的技術。不久前我在串流影音平台上看了一部紀錄片,現在電影很喜歡採用「虛擬攝影棚」的方式進行拍攝,簡單說,過去是在拍攝現場搭起一塊綠幕,後製時把背景key上。但現在,是在攝影棚搭建超高解析度的LED螢幕,把真實拍攝的場境畫面在螢幕上播放,配合燈光、轉盤,拍攝出來的效果遠遠勝過綠幕,異常自然,雖然這樣的技術目前只有在少數片場中使用,但我相信將來勢必會延伸到更廣的領域,像是娛樂、藝術創作等等,發展出更多可能。
Aaron:如果說空間上的虛擬,對我來說現階段的發展還是較為侷限在提供遊戲體驗上,要想實際融入生活應用還有一段進步空間。忠泰集團處理的多是空間議題,業內目前還尚未有人就這一塊提出獨到見解,要說比較接近的會是線上帶看房子的操作。你剛剛提到的技術我想到的是,或許可以藉此讓住家的豐富性、可變性變高,例如將虛擬環境和室內裝修結合,創造出更多變化性與靈活應用的可行性,好比在原本沒有窗戶的廁所裡,裝上一個虛擬的窗戶,能看到外頭風景。
Q:對於台北的未來你們又有怎樣的想像?可以請你們分享理想的台北的模樣貌嗎?
Aaron:都市的建造或硬體規劃其實都得花上很長時間,這也代表它們的變化通常不會太大,因為它們的本質是鋼筋、混凝土,除非有革命性的技術跟材料問世,否則不可能有結構性的改變。譬如說因為環保議題發展出的木構造,北歐、日本都能見到,儘管有機會蓋到100層樓高,可運用這項技術蓋出來的房子還是房子,充其量就是使用的建築材料對環境更加友善,又或者說3D列印,即使有革命性的突破,但受限於技術依舊無法在高密度城市裡使用,至多蓋2層樓,再往上疊就會有安全疑慮。這樣想來,日本代謝派大師黑川紀章的經典作品「中銀膠囊塔」(編按: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採取模塊興建而成、不堪用時取出再換上新的,設計時就已經想像到30~40年後,能如何藉由有機的方式建構都市的模樣,那樣前衛的思維至今依舊無人能超越。要說對於理想的城市想像,我想不能缺少的是「生機」和「有趣」,過往有些開發案,主打「小京都」、「小梨花街」,但那都只是表面,在台北這座大城市裡還是有很多正在這裡發生的有趣小事,以「明日博物館」為例,我們在三幢住辦高樓裡嘗試植入一定比例的生活感空間,這些空間有營利的也有非營利的,有生活所需也有文化藝術,雖然不算大規模,可是如果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操作,我認為台北會更有意思,我們正在執行中的大直商場也有思考這樣的可能性,有沒有可能有獨立的小建築讓有趣的人事物相遇,增添空間的創作能量。
Eric:忠泰集團做這些有容積獎勵嗎?
Aaron:沒有,真的就是對於我剛提到的「生機」、「有趣」的比例堅持。這些內容生產既能連結社會大眾進而提升企業好感,對創作者、學者、老師等帶來不同效益,就像EVERYDAY OBJECT做媒體也做商品,必須思考資源的分配,不同階段對於「比例」的想法會不一樣。
Eric:過去主流的價值觀都是所謂台北「好玩不好看」,因此應該是全民努力讓台北變成一個「好玩又好看」的都市。我的看法稍稍不同,我認為一個城市的魅力與氣質絕對不只在於美不美這個問題,真正迷人的城市就算有其「不好看」,也會有「不好看」的有特色。關鍵在於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是否夠真誠與實在。多數時候,為了讓自已變美而用力過了頭,最後換來的多半都是讓人搖頭的人工美。我心中理想的台北未來應該是繼續加強其優點,而所謂缺點的部分,或許就順其自然。這樣聽起來或許有點消極,但我始終相信「生命總會找到出路」這一句話。對於一座城市的愛,應該是兼容並蓄,愛它的優點同時,缺點也應照單全收,因為在現實世界,越多優點,一定伴隨著越多缺點。我們總是抱怨著紐約的髒亂地鐵或是曼谷的擁擠交通,但正是因為他們有太多其他討人喜愛的種種,才造就了這些讓人抱怨的問題。但你知道嗎?到頭來,我們還是熱愛著這2座城市。我始終認為台北最大的優點與特色就是其平衡,我們從不極致地想要彰顯某種態度或是哲學,我們追求的是讓所有人都能滿意的中庸之道。具體來說,台北是方便的、便宜的、是安全的、更是多元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的。因此,台北人就繼續努力去讓台北更自然,更舒服吧,我相信世界上的人們,一定可以深刻體驗到的。
Q:最後,想請你們分享在自己的 EVERYDAY OBJECT 中,最符合 Uncanny 定義的物件是什麼?
Eric:儘管跟我的人設不太相符(笑),但從小學到現在我的包包裡總是會有零食,零食已經是我的生活必需品。
Aaron:我想應該是讓我作為枕頭的瑜伽塊。我每天睡覺的空間,四面牆中有兩面是我的衣櫃,另外兩面是書櫃,睡覺時就是把兩張組合式的塑料榻榻米攤開,起床後又得要將它們收起,否則衣櫃會打不開。小時候我是祖母帶大的,跟著他們老一輩的人枕著木頭睡,以至於睡不慣軟枕頭,枕頭一個換過一個,直到前陣子脖子實在痠得受不了,甚至嘗試過把書櫃的活動木頭隔板拿來睡,最後是同事在瑜伽教室給了我一塊軟木塞做成的瑜伽塊,硬度剛好是剛好卻又不夠大,一翻身便會掉出去。大家可能會以為我蓋過不少房子,睡覺空間應該很大才是,不過我真的是睡在方寸之間(笑)。
|結語|
讀完 Aaron 與 Eric 大方分享他們有點個人又 Uncanny 的一面,回看自己會不會也發現有了意想不到的轉變?在這個沒有什麼不太可能發生、現實與超現實已變得模糊的世代,變幻其實才是永恒,但誠如 Aaron 所言,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中的一粟,試著用自己最舒服甚至是最 Uncanny 的方式好好感受生命、享受生活,面對時代幻變、各種無力與艱難,生命也自然會找到出路的。
文章取自忠泰集團出版之《AAA 城市藝術生活誌》
文字|梁大文
攝影|花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