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訪 ]「爬山對他們的日常,就是回家路上」——小明和思含在「那個山屋」裡的理想森活

每次收看日本綜藝節目《秘境有房好吃驚》,總羨慕著能愜意住在深山曠野的人們,那分與都市生活南轅北轍的隱密和自由感令人神往,而探訪那些連衛星導航都無法準確定位的地方,挖掘屋主們的故事,本身即是一場精彩的尋寶之旅,就像這次要前往的「那個山屋」

「那個山屋」位於新北市坪林區山上,是藝術家小明、思含與一女一犬現在的家。他們並不算隱居世外桃源的新鮮人,原先住瑞芳區水湳洞一帶的兩人,因為多了新家庭成員:女兒及狗狗高更,必須追求更適合新需求的住所,一路就從水湳洞搬進這個在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的靜謐山屋。

見樹也見林的家,享受無限大的日常

黑色的入字屋頂下,綠色鐵皮就像帳篷的幕垂落在水泥地上,那個山屋的外觀十分樸素,與整座山林毫不違和。跟著思含推開木門踏入其中,麵團、咖啡的香味,與整屋子木質建材的獨特氣味各自在嗅覺裡佔了一席之地。那個山屋擁有樓中樓的結構,裡面每個部分皆由小明和思含一手改造,若試圖從中分類出一般住家的格局,以木頭架高的遊戲區應該算客廳,和門口成對角的廚房有種宮崎駿動畫的奇幻感,上面瓶瓶罐罐的辛香料、咖啡豆,都是屋主變出香氣魔法的原料。

視線隨著狗狗高更跑過,一架從一樓延伸至室內頂部的柴火爐特別引人注意,思含說道:「它是從前住屋者留下來的,放柴進去燒的時候不只能抵禦冬天山上的寒襲,亦可在上層烤食物。」住在那個山屋裡既像在度假,又彷彿是某種生活體驗,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遷居於此,應該是每個到訪者最大的好奇與疑問。

「本來住在水湳洞那裡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有了孩子後,我更不想因環境限制行為。」小明這段話,亦可將之理解為不希望生活的可能性受限於環境。原先的兩人世界多了女兒和狗狗,若繼續留在 20 坪的舊住處,他唯一浮現在腦海裡的,只有和思含兩人為顧全工作和育兒忙得不可開交,同時孩子與狗的活動空間也略顯不足,所有人的生活品質都受到壓縮,在尋屋數十回後,終於在朋友引薦下來到坪林,這一來,就住下來了。

同時改造屋子與生活的過程最別具意義

穿過廚房和通往二樓全家人起居空間的木梯來到屋後,木紗門外是那個山屋的後院,這個後院連接了整片楓香林,以及再往山裡更深處的道路。「這個後院是我們最喜歡待的地方,角落楓香樹群和更後方山景連成一片,就像專屬於我們家的『偽森林』,即便是放空一整天我也可以!到了三、四月還會出現螢火蟲,真的非常夢幻。」思含這麼說道,到國外留學、住過台北市區、現居於山上人家,兩人看似身處何處都能泰然自若的背後,並非適應能力不同於人,僅像是小明說的,都是「需求」使然。

被工作壓力束縛的人們總會想著「如果有機會到山上或海邊住,一定能更認真地好好生活。」此番想法卻常常難於實踐,對小明和思含來說,除了原本已較習慣郊區生活的步調,因為搬家比起「逃離」現況,更像是追求「滿足」,這也絕對是最充沛的原動力。

因為前屋主使用更多的木頭材料,一開始接手整理時,他們光是處理白蟻害的問題就苦惱了許久。小明認為既然往山裡住了,希望生活方式能更趨向無廢棄物,好比說烤麵包時烤爐裡的木柴燒成的燼、磨豆後的渣,這些都成為後院中香料植物的肥料,香料植物長成又可加入烘焙的麵團,創造出好吃的麵包,這就算一種幾乎無浪費的循環。

理想屋的雛形

隔壁還有間房東老夫婦居住的平房,經常送來自己栽種的青菜蔬果給山屋一家子,思含也總會把部分「贊助品」變成好吃的餅乾、麵包回贈,像極了電影《龍貓》裡的主角 —— 草壁一家乍到山上老屋和鄰居的溫馨互動,也是那個山屋經常上演的可愛場景。

「可能很多人以為我們是具有豐富山林知識才敢跑到山裡住,但其實許多花草樹木都是搬來這裡才開始認識,所以某層面來說,我們也變得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思含爽朗地笑著,接著說道:「譬如第一次在山裡遇到山羌時,真的覺得『哇好近!』以及意外發現經常長在樹腳邊的水芹菜,入菜後竟如此美味,以前大概只會把它們當野花雜草吧。」

那個山屋就性質上而言,一半既是小明和思含的家,一半也是工作室,因為空間夠寬,可呼吸的腹地夠大,即便生活與工作空間重疊卻無需擔心產生負面影響,小明進行藝術創作的心態甚至和做家事有些同質。在山屋生活的每個日子都像在學習,思含又是個喜歡看展、策展的人,於是便試著將自己想嘗試或接觸的題材內容,結合山屋得天獨厚的環境與身邊不同專長的朋友,企劃出連自己都會感到興奮的有趣料理手作課程、親子活動和展覽。

小明自認是慵懶的人,縱使是山屋的改造,也是當下生活、工作需要什麼,才開始讓它「長出來」,無形間造就了屋子的獨特樣貌。最後問道下個改造項目會是什麼?他難得大笑:「應該是菜園吧!最好還有養雞的那種,但最後到底會是什麼,下次來看就知道了。」

就像每回收看日本綜藝節目《秘境有房好吃驚》,我開始期待下一趟回訪「那個山屋」了。

攝影|Pixie Peng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