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人的當代藝術饗宴」-與 TKG+ 創辦人 Shelly 聊為何該去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 3 大理由
在先前的文章裡提到,因為國際疫情嚴峻,睽違兩年終於恢復舉行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5/20-5/22 在世貿一館開展,身為台灣當代藝術品牌一分子的 TKG+,從首屆台北當代藝博會即共襄盛舉,這次也會挑選幾位不同類型的藝術家與大家見面,透過總監吳悅宇(下稱 Shelly)獨到的藝術視角與豐富的參展經驗,告訴我們這場世界級藝術盛事和一般展覽有何不同,以及本屆台北當代藝博會的亮點。
藝術入門者或資深藏家都能探其所好
母親一手打造的「耿畫廊」是 Shelly 對藝術耳濡目染的啟蒙地,因為自己曾受過專業藝術訓練,更希望推廣認同的藝術家與其作品,讓人們能「更輕易、沒有門檻地欣賞當代藝術,同時得到生活和心靈的啟發」,而這點也呼應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精神。
「既然藝術創作本如此自由,就不該定義適合欣賞作品的年齡、身分,或是僅以價格來評斷收藏的價值。」
Shelly 回憶參加上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時, TKG+ 和耿畫廊正好位置相鄰,儘管兩間藝廊代理藝術家不盡相同,母女仍決定將展區合併,精心陳列的藝術品各表千秋,讓無論是 TKG+ 的支持者,或耿畫廊的好朋友,都能同時認識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這個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辦「展中展」的經驗讓 Shelly 印象深刻。
在本屆台北當代,TKG+ 將以「窗」為主題呈現藝術家群展。Shelly 認為可呼應到現今因疫情造成國際間移動不易,大眾只能透過數位傳媒,隔著螢幕接收資訊,就好比從窗內往外看。這雖然催生了如 NFT 等新藝術型態,卻也使特定需要現場互動、感受的藝術無法 100% 傳遞創作理念。正因如此,透過專業策畫團隊,匯集國內外多樣性藝術品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是國人近年來可親臨觸探當代藝術的絕佳機會。
讓人們認識世界藝術,讓世界看見在地藝術家
「藝術博覽會的重要性堪比奧運、國際時裝週,不只可吸引更多外部資源,讓國人有機會認識外國藝術趨勢,還能趁機把在地藝術家推上國際舞台,同時提升周邊地區的經濟行為,頭兩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就做到了!」觀察到在地的大眾藝術品味逐年提升,以及新生代藝術家的獨特創意,即使參與過各類型的展,Shelly 的興奮之情仍溢於言表。
談到新生代藝術家,Shelly 驕傲地介紹起這次台北當代藝博會中,負責其中一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由 TKG+ 代理的藝術家-邱承宏:「他的作品,以祖父母為名的《繡燕》,包含了很多與環境文化的互動,是在觀察了磚牆、瀝青路面、無名盆景、混凝土殘跡、棄置水泥動物等都市遺留物後,利用建構、刨除、造光影的方式,重塑為屬於他記憶中的樣貌,置身於這件作品之中,都能感受其獨特的氛圍。」
藝術品味無優無劣,價值在於能否歷久彌新
既然藝術品是生活的一部分,入門者該如何挑選第一件作品呢?Shelly 相當推薦大家先到這次台北當代藝博會看看,別急著跑向知名藝術家的大作,不妨恣意走訪不同風格的展位,也許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更適合你。
本次代表 TKG+ 出展的有吳耿禎、邱承宏、薩望翁.雍維、李綾瑄、鄺鎮禧、周育正 6 位當代藝術家,以下帶大家一睹他們別具風格的作品:
吳耿禎-《篝火- 編織- 96》
邱承宏-《採光 No. 21》
薩望翁.雍維-《撣邦軍》
李綾瑄-《一瞬間II》(局部)
鄺鎮禧-《繞路 X》
周育正-《Moody #31》
可以發現,TKG+ 除了試圖體現藝術家的多元性,更欲提供創作者對於抽象概念、以及人文精神更豐富的閱讀層次。期許觀眾也能透過「窗」,一窺這 6 位當代藝術家之於創作,對自我內在生命、外在環境所展開的側寫與再詮釋。
5/20-5/22 也別忘了造訪 2022 台北當代藝博會,用藝術慰藉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