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裡傳遞動感,用影像展延觸覺和聽覺想像力」—曾凡寧《Serenity》攝影展
「主婦生活的折騰全然耗盡靈氣,可不死心,心中仍牽掛。家務之餘、買菜空檔,拾相機,紀錄行經之處的片段與日常。擅長的就一件事,那便是拍照。」這是 3/20 即將在 hof 舉辦《Serenity》個展的攝影師曾凡寧,在不同場合中的自我介紹。
自認外表看來理性冷靜,骨子裡卻浪漫感性的他,生於雲林斗六,十八歲北上讀書,主修空間設計。2004 年,因婚移居德國慕尼黑,凡寧這一住就是二十年。儘管他希望婚後在他鄉繼續設計本業,不過,異地生活的適應與語言挑戰、還有執業必須先取得當地相關證照等因素,讓他暫別設計專業,轉而專注家庭。2006 年,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從一台口袋型數位相機開始,他展開一段自學攝影的旅程。
影像與感官的交互關係
談及《Serenity》中展出的五件攝影作品,凡寧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描繪地景或大自然,而是傳遞感官的體驗。回憶起 2023 年 7 月開始的 #7PhotoCollection 計畫,他每週挑選七張照片,並以每六個月為週期,設定不同的技術挑戰,比如只用手機拍攝,或僅使用 50mm 焦段拍攝,增加趣味的同時,也期許自己持續且穩定地拍照,累積手感與作品。
其中有一個階段的挑戰,就是只能拍攝黑白影像。「當平時慣用的『顏色』被抽掉時,如何讓照片仍具厚度,是我當時面臨的挑戰。尤其期間多次到戶外拍攝自然大景,成像看來扁平單薄,失去敘事能力。這讓我開始思考,除了視覺能捕捉的實際元素外,是否有一些無形的『什麼』,能讓影像再次豐潤有深度?」
而這個「什麼」,他最終找到了可能的答案——來自於聽覺與觸覺的想像力。「影像可以延伸其他感官的想像,譬如透過照片中捕捉的水波紋,讓人感受到風吹過湖面的波動,甚至喚起皮膚上的記憶觸覺。」這種嘗試,也成為這次《Serenity》系列作品的核心。
《Serenity》——在虛實之間體會「紋理」
《Serenity》不僅關於影像本身,更涉及影像與媒材的結合。凡寧分享了他具體的作法:「整理本次展覽的作品集時,我思考如何讓『影像的細節、後製手法與輸出媒材』三者相互呼應。拍攝時,我特別關注自然中本就存在的紋理,比如雪、樹、雲朵或水波紋等,並試圖捕捉那些細微但富有層次的變化,好比藉由湖面上的水波紋顯示風的吹動,進而喚起輕拂在皮膚上的記憶觸覺。後製時,我進一步加強這些自然紋理,使其更立體可見,強化影像層次。輸出時,我選擇具有細緻紋理的微噴紙張,讓影像也能透過紙張的觸感延伸感官想像。這整個過程,就像是戴上降噪耳機般,讓自己沉浸在透明、純粹、無聲干擾的世界裡,專注於無形感官的延伸與探索。」
他對細節的關注,也體現在展覽場域的選擇上。「在 EO 剛成立時,透過朋友認識總編 ERIC,雖然只是點頭之交,卻已對他在品味與美感的見解上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來,透過 EO 的報導與分享,生活所需的養分得以灌溉,彷彿一起成長。這次攝影展,是我旅居德國二十年來首次回台灣舉辦個展,透過 hof 這個空間,希望觸及更多和我一樣被 EO 滋養的讀者,以相同的頻率交流互動。」
屏住呼吸,探觸影像裡的喧嘩
「相較於口語,我的思緒更快,因此顯得口拙。書寫時,可以反覆琢磨字句,像張濾網,濾掉不完整的想法,最後以精準的文字呈現。但影像則不同,它沒有邊界,允許觀看者依自身經驗自由解讀。因此,我至今仍不習慣為作品命名,覺得觀看者看見什麼,便應該是什麼。」
同時,他也相信「相由心生」,攝影者的品格與性情會反映在畫面上,這是無法模仿或憑空而生的。好比剛開始拍攝時,天性拘謹的他總放不開,但多年旅居歐洲後,生活中的自由與閒適使其慢慢舒展,造就更顯輕鬆、不造作的影像。
「現下時代資訊如暴風般紛雜,迎風之人被吹得怒髮衝冠、齜牙裂嘴。我希望《Serenity》能為觀者帶來片刻的寧靜,就像戴上降噪耳機一樣沉浸其中,透過影像『聽到、摸到』那些原本無聲的事物——雪地上的足音、樹梢舞動的聲響,或是湖畔微風吹過臉頰的觸感,憑寂靜之中的聲律,找到自身內在共鳴的感受。」
曾凡寧《Serenity》攝影展 in hof (EVERYDAY OBJECT)
展出期間:3/20(四)~3/23(日)
創作者開幕導覽:3/22(六)
展出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辦公廳舍 A6O108
*現場可直接購買收藏《Serenity》裱框作品,共五款,各限量10版。
照片提供|曾凡寧
展場攝影|Pixie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