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FOLK家》奧瑞莉. 勒庫耶爾& 尚.克里斯多弗

P162

歲月的痕跡讓奧瑞莉與尚的家有了歸屬感。
奧瑞莉說:「我們喜歡有故事、有歷史的房子,彷彿每一塊磚瓦都在講述關於這棟房子的點點滴滴。」夫妻倆最近在法國西部一座美麗的城市南特,買了一間二十世紀初的公寓建築。屋內外都散發著隨性的氛圍以及舊時代的安逸,迴廊間填滿了古斯塔夫、歐納瑞與布蘭詩這三個孩子玩耍的聲音。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包括學校、市場和電影院都徒步可達。此區悠久的歷史和永不停歇的熱鬧活力,隨時提醒著奧瑞莉生活的流動本質。「我無法想像一個靜止的家,」她說。「我們的家就和我們與孩子一樣,一直在成長、改變,不可能永遠停駐在某一個時空。」

P160

身為室內設計師,奧瑞莉認為屋內的每一樣物品都是說故事的元素。「我們收藏的物件以及擺放的方式,讓它們產生了對話,彷彿活了起來,讓這個家有更多不同的可能。」夫妻倆相信房子是有生命的:家中每個人的喜好及品味會隨著時間改變,房子也會跟著改變。「所有的材質、顏色、形體都在編寫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有自己的小宇宙。」一家人親手打造的空間應是釋放日常壓力的場所。但每個人的需求和幻想不盡相同,特別是三個孩子,所以每個家人都該有專屬的獨立空間,就像一個可以提供保護、令人安心的繭,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脫離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放鬆喘息。奧瑞莉在臥室裡為自己保留了一小塊工作區域,她說:「我們的公寓不大,有一塊能看到窗外景色的安靜角落就足夠了。」儘管如此,她還是喜歡從家人身上汲取靈感。「布蘭詩的鮮豔衣服可以給我作色彩參考,歐納瑞的繪畫被我貼在靈感牆上,自律的古斯塔夫則提醒我要更積極規劃生活。」

P69      P113

奧瑞莉會把雜誌上看到的圖片剪下,放入相框,掛在孩子房間的牆上。樹木圖案的壁紙來自瑞典品牌Sandberg。

P114

古董沙發是設計師米歇爾. 杜卡洛(MichelDucaroy)於1973 年替法國家具品牌Ligne Roset 設計的作品。
地上的牛皮地毯是夫妻倆在跳蚤市場找到的,旋轉掛飾則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家飾店Bookhou。

P115

奧瑞莉在古董家具行找到這些木製書架。她的兒子古斯塔夫很喜歡自己收集的玩具車,有些是爺爺給他的,其他是爸爸媽媽旅行期間買給他的。

P154

家中有了孩子之後,不只是地毯上多了幾塊醬料髒汙,或是層層樓梯上散落著玩具小恐龍。他們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家的特質,學習放下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認識什麼才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孩子為家帶來的不只是改變,而是整體的革新。家中有了孩子後,居家環境也將經歷一場蛻變,每一位父母在踏入這個充滿未知又令人興奮的全新領域之時,也得重新定義原有的生活和分享方式。

家中的一切因為孩子有了無法忽視的改變:用來吃油漬橄欖的小叉子變成玩具海盜船的三齒魚叉,原本完好無瑕的古董茶几卻在桌腳被刻上了歪斜的愛心,鍋子變成了敲打樂器,寶寶的吸管杯與瓷器茶杯一起收疊在櫃子裡。當初一句無心的「這個家需要多點色彩」竟一語成讖,變成白色牆面上的彩色塗鴉。你會開始在意想不到的角落找到寶物:剛洗好的咖啡濾壓壺裡有玩具馬,鋼琴鍵盤中央的C 鍵下方夾了幾粒葡萄乾。有些東西則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手提包的背帶,廚房裡半數的湯匙,滾石樂團的黑膠唱片。一塵不染、井井有條的客廳將成為過去式,失序與混亂只有一線之隔,失控也在一旁蠢蠢欲動。

外人眼裡看似毫無條理的家庭生活,早已進化到不追求完美,並且靠各種創意來打理一切。家中的每個角落都遺留了遊戲和活動的痕跡,地板上散落的動物積木經歷了一場刺激的冒險,床上凌亂的書堆表示剛結束一場說故事大會。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的創辦人大衛.凱利(David Kelley)說過,空間是極有價值的工具,可以培養開放、坦率的態度及創造力,能協助人們建立深刻並具有意義的關係。讓孩子發展他們的好奇心,不硬性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與許多教養書籍如《簡單父母經》(Simplicity Parenting)及《第三位老師》(The Third Teacher) 所提到的理論不謀而合―營造活動空間有助於釋放孩子的潛能與人格特質。有了孩子之後更能深刻體會,與其一絲不苟地打理環境,用心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更為重要。

世界各地仍有許多經驗豐富的父母,在家中添入童趣元素的同時還能保留潮流風格。他們有技巧地合併了大人與小孩的世界,在巴黎公寓的書架上混合排列著繪本與企鵝出版社的經典橘皮書,在布魯克林鋪了突尼西亞地毯的客廳裡裝置鞦韆,在奧克蘭的屋子裡將水泥迴廊變成三輪車道。他們甚至能優雅地一手抱著寶寶,一手舉杯啜飲卡布奇諾。也許要冒著各種液體翻倒、混亂不堪的風險,但這樣的住家卻能鼓勵人們用心經營多樣化的生活,減少家停滯不前的可能性。

比起生活型態和居家風格,有孩子的住家更直接反映出父母的全新生活態度。原本一絲不苟、以自我為中心的居家環境,被無私給予、充滿幸福的氛圍所取代。這樣的生活看似不進反退,事實上沒什麼比透過滿足、包容家人需求,更能激發我們的潛能以及美好的一面。

P111

P254

P112

P159

《KINFOLK家》摘文由 三采文化 所提供,想更瞭解《KINFOLK家》可閱讀:編輯選讀│翻開『家居生活聖經』KINFOLK HOME 中文版: 探訪35個家的風景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