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010. |「總編輯序」音樂的載具 – 除了音樂本身之外,還乘載了太多回憶與情感。

不知道為何拖了這麼久,身為一個資深的愛樂者,同時也是媒體的經營者,我與團隊究竟是為何過了這麼多年之後,才第一次製作一個以「音樂」為主的專題?

一方面是擔心自己的想法尚未成熟,不想要發表出不夠細緻或是精確的文章,當然一方面也認為我們是一個談「生活風格」與「物件」的媒體,究竟要從什麼角度切入,才不至於關公面前耍大刀,才能夠企劃出一系列適合我們發表的專題?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情。

而想來想去,我們想要談談「音樂的載具」這件事情,這個乘載著音樂的物件,究竟怎麼影響著我們?這些年來的的改變,又對於生活有什麼影響。

買唱片、聽唱片的年代

活了37年,買唱片、聽唱片這件事情其實佔了我的人生相當大的一部分,一生中一些最美好的回憶以及時刻其實也都在唱片行發生。

生長在90年代,我很幸運地參與了那個唱片工業的黃金時代,動輒數百萬的銷售量,自然唱片通路也是百花齊放。當年在台北車站許昌街一帶,如果要認真逛,就有超過六七家選擇豐富的唱片行可以逛,如果延伸到西門町,又多了許多選擇。連鎖也好、獨立也好,那個時候逛唱片行買唱片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對於音樂有熱情,買唱片自然是我們這個年紀的樂迷過去會常做的事情。從卡帶、CD、MD、MP3到現在流行的串流以及黑膠復興,我都還清楚記得自己收藏的唱片,是在什麼時候,當時的時空環境,什麼地方所購買的。人生當中有太多記不得的事情,但偏偏就是對於自己的唱片蒐藏細節記得一清二楚,原因無它,因為這些「音樂的載具」除了音樂本身之外,還乘載了太多回憶與情感。

 

A post shared by Eric Chiu (@chiueric1207) on

聽音樂才是重點

我不否認自己是個十足的「物件控」,對於實體的唱片有著無比的熱忱與迷戀,對於某些自己喜愛的專輯,甚至會見到一次,就買一次,因為某些珍貴的絕版品真的是你每買一張,這個世界就少一張。

但是回歸本質,不管是什麼格式,音樂本身才是重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因為了這些有形的載具,讓音樂本身更添加了幾分趣味性。我們是活在真實世界的人們,我們有真切的情感,而有的時候,這些情感需要寄託在實體的物件上(例如黑膠、CD、卡帶)。

記憶會消失、品味會改變、忠誠也會減退,唯一不變的是,你書架上的那張老唱片。只要你願意繼續保護他、珍惜它。

誰知道,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這張唱片會再度讓某個人愛上某一首歌,就如同當年的我們。

FOLLOW ERIC ON –
Instagram / Facebook

FOLLOW EO ON –
Spotify

 

Issue 010. 預告

原來他們都聽這些歌!五位創意人的荒島歌單
Old Boy’s Music|關於音樂的時代鄉愁,那些讓人想念的曲風與聲音,陳德政 X Eric
[ 專訪 ] 逛獨立唱片行的樂趣 – 感傷唱片行
該是擁有第一台B&O的時候了- Beoplay P6 將定義現代人如何聽音樂
EO 總編輯分享他的獨家唱片蒐集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