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派 VS. 外食派!新世代主婦燈塔—林姓主婦出新書《林姓主婦的晚餐餐桌提案》,和副總編 Miffy 先來場真心話對談
EO 先前曾採訪過的新世代主婦燈塔——林姓主婦,這次帶著新書《林姓主婦的晚餐餐桌提案》回歸了。書中不僅包括由多達 137 種家常菜組成,專為 4 種生活情境提出的 8 套餐桌提案,更收錄了許多關於主婦生活的內心獨白。同為主婦的 EO 副總編輯 Miffy,特別邀請林姓主婦來場關於「家庭料理」以及「媽媽真心話」的暢快對談。
當身為盡可能堅持每日下廚的「料理派」林姓主婦,遇上平日工作繁忙、多以外食張羅,但偶爾也會希望下廚挑戰自己的「外食派」Miffy,兩位餐桌經驗迥然不同的媽媽,將會聊出什麼有趣的火花?
*以下對答內容將林姓主婦簡稱為「林」,Miffy簡稱為「M」。
家裡有特別的餐桌習慣或餐桌文化嗎?
林:「我們家有三條餐桌規則。第一條,哥哥要等弟弟吃飽才能離開餐桌。因為哥哥吃飯快,三兩下就掃盤準備離席,弟弟若還沒吃完就會受影響跟著跑。後來請他等弟弟吃飽再一起下桌玩,他就會留下跟我們聊天或看書,很謝謝他願意耐著性子等弟弟跟上。」
「第二條,不在餐桌上訓話。當媽的難免會看到一堆事想碎念,結果整頓飯氣氛都變糟。後來決定,吃飯時不談這些,大家吃飽心情好,事情反而更容易解決。」
「第三條,不可以輕易批評食物。哥哥有時會對新菜色說『看起來好難吃』,先入為主、未審先判把我氣死,也影響弟弟的嘗試的興致。這時我就會直接糾正:『沒人會故意煮難吃的東西,你要懂得感恩,先試試看,不要隨便批評。』」
M:「我也會提醒他們,不要立刻說『難吃』,但可以說『這個我不喜歡』,畢竟吃是很主觀的,也會趁吃飯時,提醒基本的餐桌禮儀,像是『咀嚼時嘴巴要閉起來』。讓提醒更符合情境。」
「我認為餐桌本身就是一個有氛圍、有情感連結的地方。我們家大多數時間外食,一接完孩子放學,他們就會問:『今天要吃什麼?』用餐時他們也很重視餐桌上的互動,看到我手機訊息一直進來還會直接把手機疊起來,說:『現在不能用手機!』」
孩子不愛吃健康食物時怎麼辦?
林:「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並不是它真的不好吃,而是烹調方式不對。比如說紅蘿蔔的草腥味讓許多人抗拒,但如果炒到完全熟透,甜味就會跑出來,這時候再拌入蛋液煎成我書中有介紹的『紅蘿蔔煎蛋』,孩子或許就喜歡了,洋蔥亦同。還有像是花椰菜如果直接炒莖部會太硬,小孩不愛吃,但如果先燙過再炒,口感就變得好入口許多。」
「我還想表達的是,吃飯應該是開心與健康的平衡。能吃的食物這麼多,像茄子、苦瓜、青椒這些連大人都可能害怕的東西,就別逼孩子立即接受。仔細想想,其實很多大人都是等孩子睡了之後,偷偷叫鹽酥雞、點宵夜的吧(笑)。」
M:「雖然是外食派,我也希望能盡量吃健康。因此,我們較常選擇餐點營養相對完整的日式定食,或一些值得信任的大型餐飲品牌,比如鼎泰豐這種類型。至於挑食,我家小孩倒不太會,他們都很喜歡吃魚,也喜歡吃菜,我覺得蠻 OK 的。不過,弟弟有個很奇怪的飲食偏好——他不喜歡吃『圓形』的食物。像藍莓、葡萄、小番茄,他完全不碰,但如果是圓形的西瓜,切成片他就可以吃了(笑)。」
「還有,對於不喜歡的食物,其實很多甚至他們也沒有吃過,所以會鼓勵他們試試看,試過真不喜歡再說,不然可能錯失認識美食的機會。」
餐桌上令人崩潰的經驗?
M:「我家小孩畢竟都小學了,不太有突然把整碗打翻、弄得滿身滿地的那種崩潰時刻。所以比較多的會像是我這個『外食派』好不容易開伙了,結果反應很差,真的會很走心。還好,我的孩子們很懂得捧場,知道哪天我要煮飯,會視為一件大事,還會興奮地一起佈置餐桌。但現在也比較知道自己的廚藝水平,知道製作那些料理成功率比較高,開始慢慢練習。」
林:「『哥哥小時候很挑食』是最崩潰的事。尤其是大家來我家都是期待『林姓主婦』的料理多麼能收服小孩們。結果,別人的小孩吃得津津有味,他卻吃一口都不吃,這些經驗真的讓我超挫折。還好,老天給我一支幸運籤,弟弟對料理的接受度極高,這更讓哥哥內心產生動搖,開始調整自己的『奧客心態』。因為餐廳(我)照常出菜,其他客人(弟弟)卻吃得超開心。哥哥的挑食,讓我苦練廚藝;弟弟的捧場,使我熱情延續。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林姓主婦』,這次出的食譜,每道菜也都經過他們肯定才敢收錄,畢竟連自己都沒信心,怎麼能讓別人相信呢?」
對你們來說,什麼食物是「家的味道」?
M:「對我家來說,小朋友們心裡家的味道可能是外婆煮的飯。因為平日外食多,外婆知道孫子要來一定會開伙。至於我自己,印象最深刻就是媽媽的蒸蛋——外表樸實,吃起來卻滋味豐富、口感滑嫩。我試著自己做幾次,每次都做得像烘蛋。」
林:「我認為是我的家常牛肉麵。這道菜是我用大量洋蔥、番茄、紅白蘿蔔燉煮出超甜湯頭,比起外面濃郁的紅燒牛肉麵,是少見的風味。而且,第一餐吃剩下來的燉牛肉湯,只要勾點芡就成為下一餐的牛肉燴飯,標準的一鍋多餐超方便。長大孩子出外生活,想家就自己煮一鍋,簡單又營養均衡,最重要的是,這就是家的味道。」
與家人對「該怎麼吃」產生分歧時你會⋯⋯
林:「這個問題我認為更常發生在大人之間。分歧通常是『該不該外食』或者『選擇什麼樣的食物型態』。假設一方偏好比較快樂(垃圾)的食物,而另一方則想吃得簡單(健康),有了小孩之後,這確實是需要好好討論的家庭議題——希望孩子建立什麼樣的飲食觀念?以我來說,即便煮得健康,我也很在意是否美味,這應該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有這個前提之後,再來討論如何各退一步。例如,至少禮拜一到禮拜五的晚餐,我們按照孩子適合的方式來吃;但週末可以稍微放鬆一點,開心地外食,讓大家都能享受其中。」
M:「對啊,家庭生活就是追求各種平衡。我是外食派,但並不是因為我不想煮飯給孩子吃,而是目前在工作之外,我還沒有那個能力跟時間去做這件事。我追求的是父母與小孩都開心的平衡,畢竟父母開心,小孩才會開心。所以,在飲食上我不會強迫自己一定要達到什麼標準。去旅行時,小孩因為旅途興奮還不想吃飯,那或許等真的餓了再去便利商店買顆飯糰,他們一樣覺得很開心,那就夠了。」
林:「沒錯!開心真的最重要。我希望每個人吃飯的時候都是開心的。無論備料、烹飪、選擇餐廳,都應該以『開心』為前提安排。不必非得餐餐煮得像場盛宴,上菜就把自己搞到烏煙瘴氣,吃的人會因此感受到壓力。」
M:「對啊,如果我自己煮得很不開心,情緒也一定會影響其他人。所以對我來說,煮飯比較像是『當我想做的時候,我才會開始去研究、去動手煮』。這本《林姓主婦的晚餐餐桌提案》,就很適合像我這樣完全從零開始的人。」
林:「沒錯!而且食譜都幫你配好,一週一週都有變化,真的很方便。不如 Miffy 這週就開始煮吧?你可以的,很多菜其實就是醃一醃、烤一烤就完成了。(笑)」
這次的新書裡收錄了 137 道美味家常菜,如何擁有源源不絕的料理靈感?
林:「自己的經驗呀!雖然偶爾也會看看社群上日韓帳號的料理內容。但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和調味方式不盡相同,這些靈感一定要再內化、調整。像這次書裡的『蒜香蒸豬五花高麗菜』,靈感就來自 IG 上的一個畫面。做法很簡單,在鍋子裡先鋪上高麗菜,再把生的豬五花肉片鋪在上面,不加水,直接蓋鍋用小火燜煮 7 到 10 分鐘,這時候,日本人的調味可能會用芝麻醬、昆布醬油等,但我想做類似台式蒜泥白肉的味道,就改成切蒜、加醬油、一點糖、香油、醋,最後把調好的醬汁淋上去就完成了。這道菜完全不需要拌炒,也沒有油煙,只要把食材鋪好,蒸的時候再花點時間準備醬汁,輕鬆又美味。」
「我想說的是,有空可以多看各式各樣的料理分享,但不見得要照單全收。因為烹調方式很多元,我們可以從中獲得靈感,再調整成自己喜歡的做法,或許就能變成餐桌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料理。」
「煮飯」對你們來說意義為何?
M:「我煮飯比較像是覺得有趣或自我挑戰。比如說我會為了喜歡的甜點上烘焙課、或是看到那種零失敗懶人料理的影片就想試試看。再來,因為一直想擁有不錯的廚房,總得有點籌碼說服自己和先生吧。」
林:「會煮飯這件事,是一種很重要的適應生存能力啊!另外,我自認不算溫柔的媽媽,也不是嘴甜的太太、女兒,但這些年我慢慢意識到,『煮飯』是一種很直覺表達愛的方式,這種愛每天都會發生、不像出遊需要特定安排,很頻繁又具體地存在著。『來我家吃飯吧,我煮給你們吃』這句真的是人際之間最自然舒服,表達「我在乎你」的話了。」
–
後記|料理快問快答 ft. 林姓主婦
除了與 Miffy 的主婦真心話,本次訪談也請林姓主婦搶先與 EO 讀者分享關於料理秘訣的快問快答,料理苦手一定要看看。
一、最推薦的三樣廚房電器?
「大同電鍋、小烤箱、氣炸鍋。大同電鍋適合蒸東西,烤箱用來烤魚、烤麵包都很方便,氣炸鍋則是烘焙、加熱食物的好幫手。甜不辣放進去一炸,馬上變成酥酥脆脆的小零食!」
二、快速上菜必備的三種食材?
「冷凍生豆皮、蔥油餅、真空包裝調味肉品。豆皮和蔥油餅只要煎一煎、淋醬油即可為餐桌增加一道菜;醃製好的排骨、雞腿排則能快速幫你變出主菜。」
三、兼顧健康的家常甜點?
「香蕉煎餅。香蕉和麵粉家裡都常見。先把一根香蕉壓成泥,用叉子或搗泥器都可以,然後加一顆蛋、一大匙麵粉,攪拌成麵糊後下鍋煎。成品吃起來像鬆餅,配咖啡、牛奶都滿足。」
攝影|Pixie Peng
照片提供|林姓主婦、三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