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人購物學」EO 總編輯 Eric X WASHIDA 主理人黃冠傑-「不夠到位,省錢有時候反而變成一種浪費。」

隨著年齡漸長,身份與收入的不同,購物品項、品味也會跟著有所轉變;買的方法、管道與追蹤的品牌店家,也會跟著去蕪存菁。而在 EO 成立之初就開始與讀者分享個人購物清單的總編輯 Eric,同樣也是一路買來累積不少心得,EO 成立八年,八年前與八年後的他的購物哲學變得如何呢?

此篇我們也邀請在台中(開店 6 年)與台南(11 年)都有一間的選物店的 WASHIDA 主理人——冠傑,由兩位長期關注選品,在購物這事上,也繳了不少學費的 Eric 與冠傑,聊一聊從口袋空空的大學時代,到現在稍有餘裕的 30、40歲購物歷程分享吧!

EO:從小就是很愛買的人嗎?

冠傑:我的購物慾算是普通。從小到大,我若是打算購物,便先會關注很久,我會花時間花精力去了解品牌,再來思考我有沒有需要買這件東西,非常確定有需求,我才會出手。對於物件散發的氛圍我很重視,不論是感覺、材質、版型⋯⋯等等,必須每樣要素都有吸引到我。購物這麼謹慎,可能是小時候培養的習慣,畢竟年輕時零用錢很少,所以花錢也很謹慎。

Eric:我很愛買,當然我的愛買跟我做這行(媒體)有很大的關係。只是隨著年紀漸長,買的東西跟方向也逐漸不同了。

Eric:WASHIDA 店內賣的所有東西,都是冠傑喜歡的品牌嗎?

冠傑:初期不完全是,在剛開始開店時,店務選品就只是我的工作。我很幸運因為選物販售進入服裝圈,不然我以前都在亂穿,學生時期還是那種會直接穿著破領子 Tshirt 和短褲去上課的大學生。2007,在我大三那年,我開始跟同學合作日本代購,那時買賣 UNIQLO 還有點利潤。而我主要的興趣是「商業」跟「經營」,所以透過代購來去了解行銷和販售等事情。我是在畢業後回到台南,才決定開一間店,讓我的客人可以試穿、可以觸摸到代購的商品。

開店初期蠻穩定的,但走到後來也面臨需要轉型的階段,經過了摸索期,開始接觸一些台灣品牌, 後來我也去紐約待十個月,看一些 trade shows、看看其他國家的品牌為靈感充電,學習他人如何操作。後來也進過歐美品牌,但發現不適合台灣人的身形。所以最後還是回到做日本品牌,不過因為有前面的經歷,才會知道我越來越喜歡什麼東西,也越來越熟悉這些牌子,也是現在客人會在店裡看到的那些。

EO:那麼不同年紀的購買,有什麼變化?

Eric:我最近剛滿 40 歲,在購物的心態上有些轉變。20 歲像是嘗試期吧,而我本來也認為,應該是年紀越大經濟越自由,所以買得應該是越來越多。但情況正好相反,我在 20 幾歲買最多、30 變少、40 更少。20 來歲就是在嘗試自己到底適合怎麼樣的東西,所以什麼都想要試試看,我到底是適合休閒的?還是潮流或嘻哈?所以那時候的衣櫃看起來亂七八糟,沒有什麼重點,還花了很多冤枉錢。

30 歲時想要修正這個習慣,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雖然 30 幾歲開始收入穩定,但還是會害怕花錢這件事,是怕達不到預期效果,也想過是否可以花比較少的錢來買到想要的東西,事實證明這樣也不太對— 「因為省錢有時候反而變成一種浪費,當你做不到位時,錢都是白花」。我覺得「到位」很重要,會讓一切看起來剛剛好。

前幾年為了找尋風格,也繳了很多「學費」,而約 30 歲的後段到最近,我想買什麼就一定會買到,但其實一整年下來可能就不會花到像以前那樣多錢、消費次數那麼多,但出手就是一定要到位。不一定要買「貴」的東西,但一定要買「對」的東西。我個人認為,30 歲的人如果可以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型,大概應該也不需要換什麼風格了,可以減少很多摸索期,把時間拿去學其他事情,不用一直想東想西,如此一來,甚至到中年或是到更老之後都能維持同個樣子。找到方向就這樣走下去吧。找到自己的「型」,這才是最幸運的事情。

EO:冠傑剛剛有提到年輕時都穿 T-shirt,一路到現在穿衣風格的轉變是為什麼呢?

冠傑:我一開始不了解服裝,只是我所學應用到服裝店的經營實務裡。不過當我有了店鋪,我必須了解服裝,也借重一些朋友的經驗,越來越認識「服裝」是什麼。於是我便開始了解一些服裝的品牌歷史、認識車縫工法的差異、認識面料。因為上述原因,我才知道服裝產業有那麼多面向,探討跟了解一樣東西那麼深時,原來可以觸及的那麼廣。然後我也越來越了解所謂「好」的東西是什麼,逐漸影響我的穿著,也影響我後來選擇的東西,於是慢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EO:所以你的風格也有經歷一個轉變期

冠傑:是的,我們應該都有經歷過潮流的時候,當學生沒什麼收入,一定要來個兩三件裏元宿的潮流 T-shirt 啊,這些東西我都留著,因為我覺得這都是的心路歷程。

EO:那兩位購物會很在意產地,或是 Made in 什麼地方嗎?

冠傑:多少有一點,但近年來發現某些品牌即使是 Made in China ,細節也做得很好。不過如果可以的話,還是會稍微挑一下。

Eric:我覺得產地是附加價值,買久了會發現那也是一種行銷方式。以前住在紐約的時候,我有參觀過不少「Made in U.S.A.」製衣廠,其實那裡的環境設備完全不比亞洲大型的 OEM 或 ODM 工廠好,或是跟很多專業工廠比起來,生產者素質不見得比較好。所以後來有稍微破除這樣的產地迷思,東西好還是比較重要,產地只是附加。

EO:那你們會著迷品牌嗎?

冠傑:我會。我習慣去看品牌從以前到現在的一致性有多高,例如,我著迷於從一而終的品牌調性,因為隨著日新月異的流行變化或是消費者的心態與喜好轉變,品牌其實很難抗拒這些變化,但還能一路終於自我的品牌並生存百年,我覺得實在太了不起了!

Eric:可能跟工作有關,現在想要嘗試更多元的事,有時候也會想要擁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所以當我常看到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就會想要挖掘跟別人不一樣的來試試看。不過小眾品牌或新興品牌不一定能存活那麼久、更不一定會紅起來,但我就想一步步持續挖掘找下去。做媒體的,要對世界上的不同事物保持好奇心。

Eric:所以冠傑的衣櫃裡,都是店內進的品牌嗎?

冠傑:大部分是,因為店裡進的品牌都是我很喜歡的東西,包含商品的細節與氛圍。我發現這些品牌都蠻有競爭優勢,因為他們的布料多半是自己開發,這點很厲害,因為別人可以仿製你的外型,卻不能仿製你的內在。不過因為在 Shoes Bar 顧店的原因,我上班多半會穿正裝,平常蠻休閒的。

Eric:以前我逛選物店發現「裝潢」蠻重要的,也曾想過如果把一些獨立選物店內全部換成快時尚的商品,還能呈現有質感的購物氣氛嗎?仔細想想好像沒有辦法。我很愛逛的一些選物店,不只是因為店主採購的品味,而是整間店的東西都散發著「質量很好」的感覺。我想跟大量整齊排列著高級布料做成的製品有關係,即便只是很簡單的設計。好的面料與普通質料的衣服各疊成一落,我想看起來就有差別,散發的氛圍也不同。

冠傑:漂亮的衣服掛在那邊,它自己就會說話。那個輪廓、那個氛圍、那個質感、那塊布料,就是那麼純粹的存在。看著衣服,就能讓心情很好。

EO:推薦逛街的方式?

冠傑:我喜歡網路購物,我想要的東西比較難找到,也要花比較多時間來找,所以比較難一間一間店慢慢翻找。只能透過網路快速找尋,在這過程中,也順便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像是一件簡單的白襯衫,我就會去找各種版型布料。

Eric:應該說剛出社會想做這行,是想把自己看過的東西做整理,某種程度 EO 的雛型就是 Eric 的購物哲學或是指南。現在網路發達,大家看過的應該都看了,我發現這個世界上很多低調的品牌,不見得會做網路行銷,如果不去世界各地的選物店看一看,就沒有辦法接觸與認識這些品牌。

去年整年無法旅行,只能靠網路來追蹤這些選物店,像是看 WASHIDA 最近帶什麼進來。這幾年,比起時尚媒體,我比較偏向追蹤各選物店訊息與社群,因為每間選物店都有自己的資源,甚至也比較清楚當地 local 好的品牌。有些歐洲或是日本品牌,感覺刻意不想讓你知道太多品牌消息,除非你親自去店裡直接看,不然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東西。我建議你對認識品牌有興趣,可以多追蹤一些選物店,不要受限於大家常想像的東京或紐約。世界很大,也有一些你想像不錯的城市有自己的品牌可以挖寶。IG 的新功能,會推薦給你相似地點的選物店,研究一下,不斷累積自己的資料庫。

EO:分享最常用的配件
Eric:手錶、香水、帽子。還有沒帶來的還有背心,近兩年我很喜歡穿背心,因為發現背心口袋很多,可以替代包包的功能。帽子的話是因爲我多年來髮型都沒變,帶帽子讓我增加多點造型。

冠傑:我的話,我是眼鏡、香水、皮鞋還有鋼筆。我平常出門不喜歡帶東西,所以身外之物盡量精簡,我私下打扮也偏休閒,會穿休閒的登山褲或是工作褲,因為有很多口袋,機能性對我來說也重要。

攝影|See Yu Chen
場地協力|SHOES BAR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