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靈牌設計師 Dieter Rams 的家,原來是這樣? 」- 實用極簡大師的居所,住了半世紀卻仍是自己理想中的樣貌

被譽為 90 年代工業設計之父的 Dieter Rams,即便你認為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他的頭銜,但以一個追求設計、質感生活的人而言,在不知不覺中,你早已經認識他的作品,也聽過他所說過的話。 

“Less, but better.”—— Dieter Rams

把日式極簡的精神,與德國的工藝集於一身,且多次與廣為人知的德國家電品牌:BRAUN 百靈牌合作,設計出諸多款經典物件,便是他在工業設計屆之所以留名的原因之一。而在紀錄片導演 Gray Hustwit 拍攝的紀錄片《 Rams 》中,Dieter Rams 罕見地將自己的起居空間公開,不僅讓世人能以動態傳記的方式瞭解他的一生,更藉由他周遭的一切,具象化他的設計理念。

在 Dieter Rams 的家中不難發現許多具有「和風」的元素

家裡的所有物件,都與工作相關

在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中,Dieter Rams 的家出現的畫面不算太多,不過卻足以讓人明白「什麼樣的人,住什麼樣的空間」。

在明亮簡潔的平房裡,每一樣物件彷彿都擺放在他們專屬的位置上,《 Dieter Rams :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的編輯作者 Sophie Lovell 就說到,Dieter Rams 喜歡將自己置於一個極度靜謐的環境,在這個簡單安靜的環境之下,他更能夠專注於工作,而在這個他住了將近半世紀的家中,除了和工作相關的工具和物品,在他的家中幾乎找不到。

「他會外出旅遊、參加座談會等等活動,但他沒有一個『愛好』,他的工作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工作,除此之外他對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

透過設計帶來自由的感覺

因為兒時經歷過戰爭摧殘的歲月,青年時期的 Dieter Rams 與當時在藝術學院的同儕們對於「想打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有著一致的目標,而以己之力能做到的,就是透過設計,創造出讓人感到自由的物件,好撫慰當時剛從戰爭陰霾中走出來的人們。以此為設計的核心理念,讓他打從學生時期就妥妥地在設計的風格上站穩了腳步。

由此也能明白,為何 Dieter Rams 的家中不難看見從以前到現在出自他之手的設計品,傢俱、家電、書籍、和各式生活物件,在這些實體的物品之上,你找不到任何多餘的線條,且所有的物品都能實質的應用於日常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待在這個屬於他的空間中,從不會感受到繁雜花俏,或無謂的壓迫感。

生活與設計永不分離

沒有人說作為一名設計師就一定得要讓自己做到徹頭徹尾的極致,從住所、用度到生活的所有細節無處不追求所謂的「有質感」,但從 Dieter Rams 的家和他的故事可以知道,唯有從生活最微小、日常的枝微末節開始講究,並抱持著「 Less, but better 」的信念,才能讓他不單是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更是影響了將近整個世紀工業設計學的重要指標。

SOURCE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