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訪 ] 「住的地方不一定就要叫做家」— Dan Retro & furniture 創辦人 Dan 的居住空間
剛踏進 Dan Retro & furniture 創辦人 Dan 的家,就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湧上心頭。放眼望去,許多熟悉卻未必能喊出品牌或型號的經典傢俱和擺飾,使這裡乍看之下有些像商品陳列空間。然而,當視線停留片刻,便能注意到圓桌上隨意擺放的零食堅果、搖椅上翻到一半的書,還有房裡那張佈滿躺痕的床——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無疑訴說著這裡是個不折不扣的住所。就在此時,主人 Dan 拿著一瓶紅酒說道:「快進來坐啊,邊喝邊聊比較 chill。」拉開桌旁的 Wire Chair 坐下,Dan 的熱情、隨性正如同此處的氛圍讓人放鬆,也更期待他即將分享的故事。
MIX & MATCH 的生活之道
Dan 的家位於頂層,經過簡單的硬裝木作規劃後能呈現出可愛的小閣樓樣貌,由於全室已有不錯的採光,他保留了屋內最大的空白,希望盡可能用軟裝搭配為室內添加個性。結合皮革與金屬的 Wire Chairs、由曲木和金屬製成的 DCM Chair、全木質的 SE 18 Folding Chair、塑料及金屬拼接的經典 Lucite Folding Chairs⋯⋯在那張不算大的圓桌旁,幾乎出現了大部分傢俱材質的排列組合,也表述了這個家的風格縮影——「MIX & MATCH」。
「剛創辦 Dan Retro & furniture 的時候,我從海外輸入的第一個貨櫃就來自丹麥。為什麼大家都愛北歐傢俱?因為設計直覺鮮明、簡單好搭,且能融入任何風格調性。」Dan 認為人們未來會越來越熱衷於用軟裝混搭出專屬自己的室內個性,同時,還能為生活帶來彈性調整的樂趣。因此,如何善用物件增加空間的「可看性」也成了選物時必要的考量之一。或許是發現我瞥向從屋頂垂吊下來的的 Flensted Mobiles 平衡吊飾,他笑著起身擺弄一下,說道:「別看這個從丹麥來的小東西,只要一個 3M 掛鉤,就可以在任何角落創造出活潑動感。代理至今它也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物件之一。說句直白的,看著平衡吊飾晃來晃去,就有種很『爽』的感覺,生活嘛,就是開心最重要。」
空間要讓人時刻產生好奇心
Dan 是相當能言善道的人,他能用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輕鬆的方式,對 Egon Eiermann SE 18 Folding Chair 的產品設計背景侃侃而談。不僅是因為他擁有豐富的國際貿易背景與經驗,更多還有自身對設計物件的熱愛,而這也讓人知道,他家的每樣東西肯定都各有來頭。
「不管是《ARK JOURNAL》、《Apartamento》,這些刊物裡的空間為何這麼好看?我認為是因為讓人覺得『看不完』。」Dan 這裡說的「看不完」,並非只是單純的目不暇給,而是會誘發你對空間裡的每個角落、每件物品的求知慾。好比在 Dan 一眼便能望穿的個人住所中,無論是收納櫃上那台 60’s 老件 Braun Rcs9 真空管收音擴大機、還是靠牆擺著的 Eames Rocking Chair、再到圓桌上方的 VP Globe 吊燈⋯⋯每個都令人想靠近賞玩,無形間亦放大了空間裡的故事發展。
同時擁有這麼多經典物件自然能混搭出一定程度上的風格,對常人來說卻也是不容易的事。假如「只能以一個物件」為空間定調,Dan 的建議是「燈」。他說道:「燈可以區分場域,且單就 ON/OFF 兩種狀態,燈就有兩種不同的角色,除了照明之外還可注入暖度。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帶走,這對租屋族來說很實際,既可改變條件相對受限的原生環境,又是精打細算的好選擇。」同時,他也推薦盡量挑具有折疊、好調整特性的小型傢俱,利於收納也方便移動,可視需求彈性改變居家樣貌。
經營選品最難的,就是沒人能告訴你「該怎麼做」
在生活、工作上都能被經典傢俱物件圍繞,視覺和心靈肯定都相當滿足。不過,Dan 也分享在這分滿足背後,身為在台灣的設計家飾選品經營者必須面對到的難題和挑戰。從感性層面來說,推廣這些傢俱老件的「價值」永遠都是最難的,如何讓消費者理解設計雋永性與價格的相對關係,同時,還得不斷重新分享、溝通「藝術生活化」的重要性,把美感融入日常實用性之中。而理性層面的話,自己大老遠飛到歐洲一個個倉庫選品、談物流,不只預先得花上一大筆費用,寄送到台灣後還得扛著庫存的壓力,實在不容易。
「寂寞吧,如果真要說挑戰的話。怎麼在無前例可循的情況下選對產品,並堅持不炒作、不削價,讓大家都願意入手我帶回來的商品,這些都只能自己評估、抉擇。舉個最近的例子,像是我談到台灣獨家代理的義大利品牌 SoldiDesign,第一眼就被它們家的蛋型垃圾桶吸引,顏色十分鮮豔摩登之外,還能變化為收納用途,所以想也沒想太多就決定引進回來。至於後面會賣得怎麼樣,連我也無法100%確定,不過,我知道一定有懂它的人。」
若不做為垃圾桶使用,也是很好的傘架、收納盒。
理想的家,存在嗎?
對 Dan 來說,不管是倉庫或家,都只是「空間」而已,隨燈光、軟裝改變帶來的舒適感是一樣的。他說:「只要擺上一張床墊,就能住人;擺上一張長桌,就變工作室了,全看你怎麼定義空間。我覺得身體、軀幹才是保護自己意識的『家』,至於住的地方,對我來說都只是功能稍有不同的空間而已。因為空間一定會跟著人的需求不斷改變、調整,所以我也認為沒有所謂理想的家,只有無限接近理想的家。說到底,其實住的地方當然也不一定就要叫家啊。」
這個答案確實意外,且使人重新思考「家」的定義。或許,理想的家並非追求一個完美無瑕的棲身之所,而是能夠因人而異、不斷演化的生活容器。走出他的家時,視線不禁再次掃過那張小圓桌與飄動的吊飾,彷彿明白了 Dan 所說的——理想的家從來都不只是靜止的一種結果或狀態而已。
攝影|Seeyu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