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從巴黎到台北 ,藝術家陳敬元工作室與生活的場景轉換

穿過一整排傢俱店前擺滿椅櫃的騎樓,永和這個區域之於我對台北的印象,總有種若即若離的感覺。而在這個對我來說生疏卻又感到特別新奇的區域,卻是台灣藝術家——陳敬元每天生活、工作、找尋靈感的舒適圈。

在常舉辦個展,也曾於不同國家駐村過的藝術家陳敬元眼中,永和依然是他最熟悉的區域,而工作室選在永和也沒別的原因 —— 就是離家近,同時永和也是大台北地區美術社最密集的地方。擅長運用古典油畫技法來作畫的他,在工作室內的所見之處,都能看見沾滿油彩顏料的畫筆和畫到一半的畫布;放眼望去從桌面、牆面到地板上,也大多有著他在每一幅的創作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

不是正在作畫,就是正在走去作畫的路上

從巴黎歸來也不過一年多,陳敬元說,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那場猝不及防的大封城,或許他就能看見更多藝術村以外的巴黎街景。回憶起那段每週外出時數被壓縮到極致的日子,閒暇時刻除了透過畫筆感受、紀錄當時的心情,其餘的時間就是與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聊天。在這段和自由生活暫時脫軌的時間裡,放空和整理過去十年的在創作上所積累的心得,也成為了他在創作路上的一個轉捩點。

「 我喜歡一覽無遺的工作空間。寬敞,沒有隔間;明亮,自然光均勻,如果工作室旁邊有座湖的話,那就是我理想中的樣子了吧。」以前的家,就是他生活與工作空間的全部,一張大長桌既要吃飯也得用來承載顏料和畫布。好的是,隨時隨地想畫就畫、想休息就休息;壞的是,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想休息的時候,腦中仍然無法切割地想著畫作。

「 以前畫畫都要小心翼翼地想著盡量不要弄髒桌子,但現在可以毫無顧慮的用各種方式盡情的去創作,倒是有種手、腳、腦終於被完全釋放的感覺。」如今那張木製的大長桌上早已被油彩噴濺的顏色佔滿,舊的反而更有藝術家專屬的味道。此時我注意到工作室的角落正燒著捆成一束的鼠尾草,藥草和緩的功效似乎有成功燻開一點工作室裡刺鼻的菸味,與他散落在空間裡的畫作風格似乎有點異曲同工之妙:用柔軟的低飽和度色彩,鋪陳著略為直白的寓意。

畫畫就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直覺

從過去到現在,陳敬元的畫作也從較為強烈的個人意識形態,改為更直接的用色。或許真的是在經過了各個時期與生活環境後的心境有所改變,他逐漸捨去層層堆疊的罩染技法,轉為更直接的筆法,讓一筆一劃描繪的創作留下更多筆尖下的質感;一張畫布裡所裝載的世界觀也跟著不同。

「以前我畫畫的動機都是一個夢、一個抽象的情感,或者一念之間感受到的畫面,用濃郁的色彩去畫出我的想像;但隨著不同時期心境的改變,現在相比從前,好像真的改變了不少。」就像現在比起巴黎的風情萬種、充滿古典建築的浪漫,陳敬元更嚮往柏林的中性、沈穩的氛圍。

在近期的創作中,他漸漸把古典油畫的影響抽離,無論是用色,還是描繪的方式。「或許是封城和隔離的期間,逼著我得去面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空間。」他說,在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空間、動線、景色和物件中,彷彿有一個無形的輪迴把他的生活牢牢套住。都說一幅畫能夠看出畫者的內心狀態,在經歷過這些人生無常的變化後,現在的他相比從前,更多的創作來源,是萃取於日常之中所獲得的寓意,也成為了他在創作路上的一個轉折點;改用更真實、客觀的方式將腦中的畫面,慢慢填上他的畫布。

從提筆到作品之於空間的安排,都是展覽規劃的職責所在

而對於幾十幅畫同步開工這件事,也刷新了我對於藝術家創作必須創作專一的印象。因為在下筆之前,陳敬元就會將整個展覽的陳列與和諧性,像規劃藍圖一樣的逐一構思過一輪。

對於一個展覽的呈現,小至筆觸、畫布尺寸和厚度;大至空間設計、打光,甚至是如何安排畫作之間的節奏,以及每張畫裡頭的空間感,都必須經過他的仔細斟酌與考量。「有哪些地方必須直接表現出來,哪些是可以輕鬆帶過或留白,從畫布裡延伸到畫布外的每一處,都影響著一個展覽整體的觀感和編排邏輯,所以同時面對數十張畫布,也同時在訓練著自己對於畫作整體的掌握,以及觀察、平衡自己每天的狀態。」和一般人認知上「畫家的工作範疇」似乎有些不同,陳敬元的工作內容從開頭到結尾,就好比一本書的編排,或一齣戲的製作,在畫中的意念還沒走進觀者眼裡之前,他的工作都不算結束。

每一次的展覽,陳敬元都會自己製作出展場的結構模型,好讓自己能掌握畫作的尺寸與樣貌。

而後,我小心翼翼的翻閱著他遞過來的精裝書,是本收錄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El Greco 畫作的集冊。從畫家到裡頭所有畫作的筆觸都是他的最愛,他說,對古典油畫的畫法特別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畫布上的「筆觸」是構成一張畫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連結繪畫創作者意識與身體最直接的路徑。尤其是在作畫題材較為受限的文藝復興時期,筆觸甚至是展現個人特質的方式之一。

畫家作畫時,都會將意象依附在具體的描繪和抽象的塗抹之間,而透過觀察這些筆觸的變化,就彷彿能感受到畫家當時的狀態和作畫時的思緒,也是欣賞這些世紀作品過程中的迷人之處。「在觀看這些不同時代的畫作時,你會發現很多在當代創作中不存在,卻仍然非常吸引你的東西。」他說。在找尋、回應這些「筆觸共鳴」的過程中,陳敬元也有如在挖掘自己淺意識,藉由那些古典畫作中所寄託的種種思緒與情感,不斷地激起自己的創作意識。

作畫時,他習慣將一系列色卡貼在畫布旁,提醒著自己的用色,也給了每一回的展覽不同的色調。我問他這樣算不算一種版面強迫症,他搔著頭笑說,或許吧。

回家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貼在牆上的草稿、倚靠在牆邊的半成品和雜物間裡大小尺寸的畫布,這個空間裡的每一處小細節,都讓這間窩在不起眼老公寓中的工作室,凌亂裡也藏著一點規律。

或許與這間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工作室並沒有什麼太長久的相處時間,也和他曾在國外所擁有的駐村工作室條件相比可能也略遜一籌,不過在疫情最艱難的時期,就算只是樓下斜對面的一家便利超商,或一條從家裡走到工作室會經過的曲角巷弄或一座小公園,卻都是供給陳敬元創作靈感的源頭,和放空休息的角落。

「就現階段來看,這裡是對我來說最好的工作室位置。」他說。
隨著談話的結束,離開時我們順著老公寓的窄樓梯走出大門外,下午的陽光穿透在樓與樓之間的縫隙,不知道為什麼讓我在一瞬間想起了這句話。

陳敬元個展 PAGES (2021–2022)

展期:2021.11.27-2022.1.22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548 巷 15 號 B1(TKG⁺ )
瞭解更多 陳敬元 個展資訊

攝影|Seeyu Chen
特別感謝|TKG+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