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 這些建築原來都在台灣!跟著名建築偵探Shin Huang 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在地風景

shin_shin_shin#兩個人的建築旅行#名建築偵探 喜歡建築的朋友,在instagram上一定要追蹤這幾個關鍵字。

曾旅居紐約的 Shin Huang,過去在曼哈頓時尚街區工作近十年,有追蹤 SSSHIN有型觀點 的讀者,相信都會發現,這位資深時尚編輯,除了持續協助不同媒體分析品牌文化潮流,私下的她更化身為「名建築偵探」,帶我們走逛世界各地到台灣的名建築,特別的是,有許多景點,我們可能都去過,卻不曾用這樣的角度欣賞過它,我笑說,再一次的看到 Shin 發布的台灣建築報導,總像是重新認識了此地,好想再一次的去看看它,甚至會不禁驚呼「原來這個地方在台灣!」或許就是因為Shin對於建築充滿愛的眼光,讓我們得以看見不同的美。

這次我們也邀請了她一起聊聊在探訪建築路上的大小事,了解這位從街拍人物到街拍建築的…(該怎麼稱呼呢)作家、時尚部落客、攝影師、名建築偵探 Shin 和她鏡頭中的台灣場景吧。

請妳先簡單的自我介紹

Shin:我是一個不喜歡趕流行的人。鍾情於新銳設計、獨立音樂、小眾電影,甚至是鮮少人注意的旅遊景點,嚴格說起來我很難搞,總想著任憑直覺。這可能跟我把自己丟在紐約很長一段時間有關吧!曾在曼哈頓時尚街區工作的十多年裡,步調快到我都忘了怎麼生活,每天接受的衝擊最後都成為帶回台灣的養分。目前在執行設計公司業務、管理guesthouse之餘,我不停地替時尚媒體撰稿,以及策劃一場又一場以建築為名的旅行。

非建築背景的你,為什麼會開始這系列的拍攝主題呢?

Shin: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一切都是因為我喜歡上一位醉心於建築的男子開始的。跟建築師的他出國兩個人旅行,總是去看參與過的案子或走訪現代建築,搞得我相機裡老是沒有人物照片,然後我也就釋懷了。漸漸地,我拍出趣味便深陷其中,比枕邊人還熱衷。

去拜訪這些地方,其實也很花時間,你是如何決定要不要去探訪這些地方的呢?

Shin:管理安平老街的招待所與北部的案子我常需要南北跑,疫情以來索性以車代步,每次都開國道一號未免也太無聊了,於是按我感興趣的建築去規劃路線就成為必然。會讓我決定去探訪的地方並非取決於網路聲量,而是有沒有吸引我的「故事性」,親身閱歷讓我能用不同的角度發現台灣。

曾旅居世界各地的你,認為台灣的建築特色是什麼?北中南在建築風格上,是否又有哪些差異呢?

Shin:我認為台灣目前的都市氛圍有些”曖昧”,鐵皮違章、新舊交替、風格混合…呈現出與人們共生的模樣,有機而複雜、可議卻可親,具有接納更多新建築的包容力。相較於我曾旅居的歐美大陸,台灣北中南的物理環境差異較小,但台灣人對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都市氛圍正在快速改變。

在台灣印象中最深刻的建築是哪一個?為什麼?

Shin:私心愛的台灣建築旅行可以列出很長的清單,而拜訪毓繡美術館則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非傳統園林的設計卻有著參觀園林的感受,沒辦法一眼就看穿的建築物主體隨著建築師計畫好的劇本緩緩揭露。從入門的廊道、踩上踏階、走進室內以至登頂,哪裡要停、哪裡放行,各有其節奏,值得一訪再訪慢慢細品。

因為妳擁有非常資深的時尚編輯背景,從時尚角度看這些建築,是否給你不同的靈感與看法呢?

Shin:跑了多年的紐約、巴黎時裝週,養成我撰寫時尚最在意的是「看得見與摸得到的細節」,這的確影響我觀賞建築的切入點。設計概念、造型材質、施工精度,甚至色彩計畫等,讓我心動的建築需要面面俱到。例如,當我發現政大達賢圖書館內的主色調,跟書牆裡論文書皮的顏色相呼應時,那股興奮感吶,我在現場發出了無聲的驚呼(請叫我一聲”名建築偵探”XD)。

最欣賞哪幾位台灣建築師的風格?為什麼?

Shin:個人欣賞廖偉立建築師的設計風格,前面我所提到的毓繡美術館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我也很喜歡張瑪龍建築師、陳玉霖建築師與荷蘭Mecanoo事務所在台灣合作的作品,像是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倒梯形設計,巧妙地控制光線進入館內的角度,同時創造出南部豔陽天下的遮蔭空間,是極其溫柔且優雅的手段。

妳認為台灣在哪一種類型的建築,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

Shin:我非專業,不過我認為台灣在無障礙建物的設計上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也期待墓園有更大程度的美化。像是新竹剛落成的「永恆之丘」,清水模納骨塔結合藝術展覽十分吸引我,已列在近期的建築旅行清單上囉!

最近台灣在住宅方面也有許多突破和新意,你怎麼看住宅建築和商業空間呢?

Shin:如果把打造空間比喻成追求衣著品味,不copy別人的風格、積極找到適合自己的樣子,才能真正表達自我。那麼,我認為住宅、商空設計也該如此,突破和新意是許多建築師與設計師努力的成果,展現屬於台灣文化的自信心。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藉由更多建築旅行養出對空間的好品味,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對於士林北藝的評價很兩極,你的看法是?

Shin:事實我還沒進去過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妄下定論未免有失公平。若是就建築立面造型而論,由Rem Koolhaas率領執行設計的荷蘭OMA事務所,重視的是Form Follows Programing的概念。無論球體、蛋形或任何非比尋常的造型,旨在激發社會關注的議題設定,我認為就這點北藝是成功的。

平時都使用哪一台相機拍照呢?

Shin:總是離不開Sony α7系列相機。

延伸閱讀:
到柏林就是要看建築 – 用理性與線條建構一座城市,SSSHIN 帶你逛十個必訪建築景點

Shin Huang,界外設計執行總監、文字及影像創作者。旅居大蘋果十二年,曼哈頓時尚街區工作十年,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時候都奉獻給紐約了,於是決定畢生致力於旅行、奔跑時裝週、走訪現代建築,著有《一個人的時尚旅行》。熱愛拍照,每天都要按下一次相機快門,IG@shin_shin_shin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