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朋丁創辦人 陳依秋 & Kenyon Yeh – 獨立藝文空間的立體編輯學

本文擷取自 EO特刊《有意義的生活風格》

坐落靜巷中複合式藝文空間「朋丁」,兩年前方開幕時,新穎的格局概念觸發了許多好奇心,像書店、像藝廊、又像咖啡廳,令大家紛紛前來探究「這裡在做什麼?」而如今,在書店、咖啡館、藝廊並行的模式下,朋丁保持定調邁入成立的第四年,不僅已是藝文愛好者間默默知道的場所,更是許多外地人來訪時會特意前往的店點。

「一個透過編輯概念、與各路人馬合作,出產各式形體與物件的計畫空間。」朋丁的店名取自筆畫簡單、同時都帶有「人」義的兩個字,logo 更呈現出英文 『ponding』積水的意象 ;他們希望自己像塊任容積發展的平台,匯集各式各樣的人,帶出不同的樣貌和想像。

共同創辦人陳依秋和 Kenyon,分別是藝文出版和產品設計背景,進而賦予了朋丁獨到的編輯架構和陳列思維。店內書籍會時時更換陳列主題,粉專上的選書系列貼文也總是撰寫地很細膩,讓人覺得無論是店主還是員工們,都對「選書」的概念抱持講究的心意,彷彿每本書都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在這裡好好地照顧著與理解著;而店內所見桌椅、書櫃、層架皆出自 Kenyon 的傢俱品牌 Esaila,或是親自畫圖請師傅客製,色系一律只有木質色和黑白色,讓這些傢俱的設計感不會對商品形成干擾,空間內也得以維持淨澈的氛圍。不少人會形容朋丁的空間簡約舒適,但其實這背後支撐的一切都不那麼簡單的啊。

在這個時代,認識藝術的媒介相當多元,而朋丁選擇了最須費心的實體空間作為載體,問到構想緣起,他們先是分享了一段赴紐約的設計周參展經驗:「當時巧遇了一個專門介紹新銳設計的網站, Sight Unseen 舉辦的實體活動,現場陳列的品牌攤位的設計,都給人深刻的印象衝擊,你可以直接認識到年輕設計師在想什麼、怎麼互相影響,且能感受到他們的活動不是單從興趣出發,其中也有企業合作的部分,但一切的呈現都非常有趣,現場也很容易和別人聊起來,氣氛相當和樂。當時便深受啟發,覺得若有機會,也想策劃一個有這樣氛圍的『實體空間』,帶給人們靈感與能量。」接著我們便好奇朋丁在台北經營近三年的心得是什麼,他們則說:「獨立空間不好經營,需要一直有動靜讓大家知道這裡有什麼,所以我們會透過一檔檔展覽吸引不同族群,大家來了之後除了認識藝術家和設計師,也會相繼帶動書籍和產品銷售。感觸很深的一點是,如今大家可能覺得紙本讀者越來越少,但有了朋丁後我覺得其實紙本讀者都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實體空間讓你見到他們;而這裡也有不少外國人特地來,想收藏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不禁發現其實這些好的刊物、好的產品,都能跨越語言隔閡將人們聯繫起來,成為促使這些交流發生的媒介,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

採訪後記

像朋丁這樣定為鮮明、裡頭匯集的理想與運作脈絡也有條有序的空間,不單讓獨立創作者和藝術家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更讓喜愛書刊、藝術、設計品這些領域的人們相信 — 這個城市確實有著畜養靈感和能量的基礎。朋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店空間觸動新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更是我們都有讓生活更有機、更有意思的可能性,「藝術」這兩字,或許能漸漸不再只扣連到小眾或是難以親近,而能緩緩地被每個人視為生活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陳依秋(左)朋丁共同創辦人之一。從事編輯、藝文工作多年,曾參與出版 Waterfall 經營、藝術雜誌《NOT TODAY》共同創辦人。Kenyon Yeh (右) 朋丁共同創辦人之一。工業設計、產品設計背景出身,自有設計傢俱品牌 Esaila。

想看更多創意思維
歡迎訂購EO特刊 — 《有意義的生活風格》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