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貧族奮起!沒有貢獻的人,給你22K都嫌多!

你是淒慘的人還是悲慘的人?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他的曠世愛情喜劇 『安妮霍爾』(Annie Hall)中對女主角黛安基頓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的人生下來只分為兩種,有淒慘(horrible)的人,還有悲慘(miserable)的人。』『淒慘的人包含那些先天或是後天發生意外,導致其人生過的非常艱困的人,例如,盲人,行動不便,身體不好等身理有缺陷者。大部分的正常人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努力熬過來的。』(安妮霍爾片段)

『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這種悲慘的人。』『渺小的我們只不過想在這個世界做好自己的本分』『世界卻殘酷的對待我們,打擊我們,讓我們嚐盡苦頭,卻得不到結果。』

當然,熟悉伍迪艾倫作品的人都知道,這種過分悲觀的態度一直都是他的獨家幽默,在70年代的當時,大家或許可以當做笑話來看待,但是時隔30年後的台灣,年輕人看到這一句話,或許真的會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萬劫不復的青貧族?

一個多禮拜以前,Eric 去TVBS錄了場 2100週末開講,討論的是當時鬧的最沸沸揚揚的『台灣青貧族在澳洲淪為台勞』話題。錄影過程當中我自己其實是千頭萬緒,想說的有很多,但是因為錄影時間的限制,無法一一闡述,今天特撰此文,在我感覺還沒有消失之前,把我的感覺跟各位 ch+u 的年輕讀者分享,共勉之:

Eric今年32歲,從大學到現在有過打工,上班,創業,復學,再上班,再創業的過程,我想應該可以說是各個職位與角色的個中滋味都有所領略,所以我自認為應該會比許多人能夠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來討論這些問題。

我也想開宗明義的說,薪水超低,物價超高真的是台灣獨有的病態環境,這不是瞎起鬨,而是鐵錚錚的事實,根據天下雜誌248期的報導(在台北討生活,比紐約難兩倍):

瑞士銀行最近發表「價格與收入」報告,比較全球各都市,以紐約的所得和物價為100。台北的物價不考慮房租是紐約的73%,但收入卻只有37%,也就是要買一樣的東西,在台北需要比紐約努力兩倍。觀光客到瑞士蘇黎世都會覺得東西昂貴,物價是台北的兩倍,但蘇黎世所得卻是台北的三倍,蘇黎世人消費力仍比台北人強。

因此請各位老闆與長官,不要再拿其他國家東西更昂貴作為理由,來安慰年輕人日子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糟,國內環境真的對於年輕人來說,真非常不友善。唯有大家都認清現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兩造不同意見的口水戰,對誰都沒有幫助。

起來!不願領22K的人們!

引用這篇文章的用意其實不是在於要讓大家陷入一個『大家一起爛』的情緒,因為按照現在媒體不斷放送這樣消息的趨勢,我憂心很多年輕人會陷入這種負面情緒的漩渦,用一種互相安慰取暖的心態,停滯不前,用那種『反正大家都一樣』的思考邏輯,虛耗光陰。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後其他人許多,那樣才是真正的悲劇。

要認清一個現實,在等待政府政策支援,或是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來改變現狀的年輕朋友們可以趕快清醒了,犯不著用自己的失敗來作為借鏡,凸顯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真正有意突破重圍,就要很明白:『個人的能力實在是太渺小了,與其想要改變社會,不如先改變自己。

全面啟動,全面改造

之前flyingv 的小光在公開講話時有提到他在 全面啟動 (Inception) 裡面所學到的道理:

要改變一個人,就要先從一個最原始最渺小的念頭開始植入。而我也認為,如果我們如果能夠認清以下一些最基本的觀念,進行某種程度的心智改造,或許就可以改變人生的方向:

  1. 學歷的重要性已經不如從前,你需要的是進入門檻高的技能,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特色。
  2. 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選擇對的戰場,將自己的能力發揮至極大化。不硬碰硬,更不以卵擊石。
  3. 用最樂觀態度前進的同時,也用最悲觀想法正視失敗的可能性,不要被負面情緒影響,永遠都要替自己留後路。
  4. 再壞的時代還是有好的機會,只是大部分人都忙著自怨自艾,沒有注意到身邊的機會,此時就是你突破的時刻。
  5. 微型創業遠比你想像的容易,你只需要好點子,還有善用資源的能力。
  6. 別人講的話,相信一半就好,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特別是第五點,Eric特別有感觸。因為最近正逢 ch+u 第一次推出自己研發的商品,而較為特別的是,我們所採用策略是相對風險較低的大眾募資模式,到目前為止,成果也令人感到滿意。得到大家的支持固然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結果其實有著更重要的象徵意義。它代表著國內全新創業模式的時代正式來臨,大部分沒有資源的創業/創作者,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企劃,透過適當的平台,真的是有辦法得到社會大眾的贊助,而得到這些贊助,你便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回報自己的贊助者,營造完全雙贏的局面。這在早些年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大家都搞錯了!重點不是22K
如果我可以大膽的用伍迪艾倫的二分法來替這篇文章做結論的話,應該是這個樣子:

職場上其實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公司需要的人,一種當然就是公司不需要的人,當公司需要你的時候,花再多錢再多資源時間,動之以情,動之以理,也會想辦法把你留住,因為你是公司進步的動力,他們『不能沒有你』。反之,如果你產能不足,毫無貢獻,可替代性高,那麼我們真的可以很殘酷的說,給你22k真的都嫌多。

至於我們想要成為前者或是後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請記得一件事情,不要過分氣餒,也不要過分理想化(ch+u初期為了要實現目標,其實相關外務多到大家無法想像,從製作,廣告到顧問等…),任何對實現自己目標有幫助的機會都絕對不要放過,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你會發現,其實機會是無所不在的。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