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011.|從美東老城,重新認識這個本來以為熟悉的世界

紐約 / Broadway

出社會的這些年頭,曾因工作坐過幾次飛機,該飛出去度的假也沒少過,慢慢練就一個人出國可以自在地調整心境,隨時因地制宜、又隨遇而安的狀態。因為八月專題「旅行回憶」之故,讓我想起成年後第一次自己出走,是在辭掉第一份正式工作、對未來有點茫然的那段混濁時間。因為沒賺多少錢,於是找了最便宜的機票飛往美國,藉探親名義到東岸費城短住一個月。

對童年沒有什麼太多坐飛機旅行的記憶,年幼時總是跟著爸媽與旅行團移動,對出國「體驗新鮮事物」可以說是毫無概念,直到了 25 歲這年,第一次自己訂了機票、辦了新式護照與美簽,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哦?原來我已經成熟到可以獨自經歷這些了呀~」

費城 / Old city

初訪美國,腳先踏上阿美利堅歷史最悠長的城市——費城,猶如台南之於台灣是座文化古都,費城在美國的地位也是一樣。眼前所及的紅磚牆,所有一磚一瓦一草都是歷史痕跡,充滿了斑駁、樸實、古老又沈穩的氣息,跟到現代大都會區如紐約或是西雅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費城

在費城的時光就是在「生活」,早晨踏出家門的那刻,就是漫步在 old city 中(old city 是費城行政區的名字)。不用特地安排景點,步行能走多遠就到多遠,更常的時間是買杯星巴克坐在公園裡,抬頭仰望四周建築物,有一搭沒一搭的觀察路人。從住處走過兩個街區,即見到一大把觀光客正在排自由鐘(Liberty Bell)的參觀隊伍、等待獨立宣言導覽、或是在全美第一間郵局門前排隊寄明信片,看似擠滿了觀光人潮,但也如實反映當地人司空見慣的生活景象。

第一次紐約行,最不理解的是「為何到處都在冒煙呢?」

在費城待了近兩週後的某個週末,隨著家人開著車一路北上紐約,從紐澤西望向高樓林立的曼哈頓島,無法忘記那條獨特的天際線是多麼迷人,「是紐約耶!就是慾望城市或是蜘蛛人裡的場景!」以前只能在電視裡看到的地方原來離我這麼近。一個人搭乘紐約地鐵時,其實心裡緊張半死,深怕自己的亞洲面孔在車廂裡會非常突兀。

紐約/施工中的世貿中心交通轉運站(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 設計)

走在路上,因為想要練習試聽看 360 度環繞的英語頻道,沒想到身邊一群一群的上班族各自操著彼此熟悉的語言,西班牙語、日語、法語、印度英語,太多腔調七嘴八舌,當下只想著「這個城市根本就是百分三百的種族大熔爐啊。」太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而且彷彿都是過客,站在紐約中心完全不會感覺自己跟別人有什麼不同,難以言喻的自在,讓我這個第一次走進大蘋果的觀光客也能處之泰然(除了店員一連串的英語攻勢外),先前所有的擔心都只是多想。

華盛頓/林肯紀念館

華盛頓紀念碑前廣場

說起美東之旅印象最深的幾件事,莫非就是在最熱鬧的百貨前,會看到一個個年紀輕輕好手好腳、甚至穿戴整齊的白人 homeless,理直氣壯地向路人伸手乞討;在人滿為患的美食廣場( food court ),是少數族群聚會的集散地,種族間的界線原來如此清晰且稀鬆平常;在看似平凡、僅數步之距的一條街,默默劃分了有錢人眼中的優良學區及槍案頻傳高犯罪率的貧窮住宅區,以上都是台灣小孩如我難以想像的常景,那都不是看遍好萊塢電影,就能一語道盡的社會現象。必須真實走入他人的生活,才能窺見這些文化差異。

賓州/艾美許人自給自足的原始社區,沒有電、不用燈、也不開車,人口密度極低,但有人出現時都是步行或是坐在著馬車裡。

回顧起自己第一次一個人的美東旅行,寫下來的確有點像個人呢喃,不過在經過這麼多年才對回憶抽絲剝繭,又更加確信那趟遠行對我影響甚多。踏上泱泱大國的土地,接觸到不同國情文化,增長了見聞,然而學習他人的生活態度、處事哲學,更是內化在靈魂深處的改變,我想這才是「旅行」如此令人嚮往也值得回味的地方。

派報的浪漫

維吉尼亞/切薩皮克灣大橋

Issue. 011

您可能也會喜歡: